现在网上争论得比较热烈的话题是,“到底是生儿子好,还是生女儿好”。
有的网友认为生女儿更好,因为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更贴心、更细心,父母的晚年肯定能享福。
而有的网友则认为一个家庭必须有儿子,如果只生了一个女儿,那就是“断后”了,指不定家里的财产都流向外人田了,真是这样吗?
01
“你没有儿子,你的房子车子迟早都是我的”
王大爷只生了一个女儿,她和老伴对女儿一直非常宠爱,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只要女儿喜欢,他们就会支持。
王大爷自己靠着这么多年的拼搏,在大城市里买了几套房,车子也有好几辆,虽然说他家里不是很“壕”,但经济条件也算很不错的。
后来他女儿找了一个长得帅、嘴巴甜、但家庭条件很一般的老公,还不怎么会赚钱,经常闲在家。
令王大爷无奈的是,女儿一家人,一直住他的房子、开着他的车,而且还经常伸手问他要钱。
原本王大爷是很不满意的,但看在女儿的面子上一直“有求必应”。
后来王大爷的外孙小志5岁了,也经常伸手问王大爷要钱买这个、买那个。
有一天,王大爷想着让外孙学会“节俭”和“独立”,就没同意买一个超级贵的“手办”。
王大爷语重心长地跟外孙讲:“小志,你爸妈和你都在外公的房子住,还伸手问外公要钱,这是不对的,明白吗?你们想要什么东西,就要自己赚钱去买呀!”
没想到小志急了,气呼呼地说:“反正你又没儿子,我爸爸可说了,以后你的房子、车子、财产都归我。现在叫你买一个手办,怎么就不行了?”
外孙的无礼,让王大爷很愤怒,他想不到女婿和外孙居然是“白眼狼”。
他霸气回应:“你回去告诉你爸爸,现在我还没死呢,我的房子、车子、财产,宁愿捐出去,也不会给你们这种好吃懒做、还不感恩的人!”
王大爷带着哭哭啼啼的外孙回了家,还对女儿女婿下了“逐客令”,让他们赶紧搬离自己的房子,也说“以后再也不会给他们钱了”。
虽然王大爷这么说,但应该没那么狠心,他很大可能还是会把财产留给女儿,女儿会传给外孙,这也似乎验证了“独生女家庭的财产,最终都得给了外姓人”的观点。
其实吧,我认为生儿子和生女儿都是差不多的,最关键的还是家庭教育和家风的传承,子孙后代才会孝顺,不会成为自私之人。
02
那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自私”的一代人呢?
第一,从小给孩子灌输“感恩”的思想。
根据心理学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自身能否完成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会影响其行为动机和行为表现。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家庭财产形成错误认知,认为财产会理所当然归自己,这可能导致他们自我效能感出现偏差,形成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进而影响子孙们未来的发展。
通俗来说,就是可能会养废孩子。
所以我们要明确告诉孩子,“家里的房子、车子、财产都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而是长辈辛苦打拼积累下来的,你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财产都会归你所有。”
总之,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尊重和感恩才是最重要的品质。
当孩子懂得尊重长辈的辛勤付出,感恩家庭给予的一切,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依靠自身努力去创造价值,提升自我效能感。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原理,孩子只有断了不劳而获的思想,他才能持续不断地去努力打拼。
第二,想要孩子不自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很重要。
让孩子“感同身受”,比讲一万遍大道理,更有用。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进行学习的。
孩子的许多行为模式并非天生,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通过观察、模仿逐步形成的。
咱们可以通过让孩子体验职业或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来培养同理心。
可以让孩子去我们上班的地方,或者带孩子去参加那种职业体验的活动,让孩子真实明白“赚钱”有多么不容易,这样他才能理解父辈对他的庇护。
另外,我们可以和孩子读一些绘本故事,比如《逃家小兔》《小猪变形记》《夏洛的网》等故事都很不错,能让孩子便能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慢慢地,孩子就会主动模仿那些帮助他人的积极行为,而不再只关注自己。
这样孩子不仅孝顺长辈,而且还能学会帮助他人。
当然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正面榜样的故事,比如关于孝道的故事,“黄香温席”、“子路负米”、“汉文帝亲尝汤药”等故事都不错,让孩子从小重孝重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咱们既要生,还要学会“养”,得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长辈和贵人,这样才能有美好的未来,一个家庭才会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