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纯粹的娱乐消费项目。
作为人类历史上出现时间极晚的新鲜事物,电影在部分程度上取代了书籍,成为一部分人的精神食粮。
严格来说,电影是人类全新创造的,完全用于娱乐消费、用于发泄情感需求的事物。但在某些情况下,电影兼具了教育的意义,需要得到特定部门的批准,才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于普通人而言,电影在音质、影像等领域,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享受高质量体验的机会。如你所知,昂贵的影音设备,可不是谁都买得起的。
从流通的角度看,电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工业领域,电影工业,带动了包括设备、文化创造在内的整个产业链。
但遗憾的是,随着短视频在手机、电脑等小屏上的崛起,电影工业的收益,似乎远不如以前。
很多人阅读过这样一条消息,来自2024年全年的电影票房显示,2024年全国电影票房,与十年前相当,即电影产业一夜回到十年前。
如果我们将电影综合收入(主要是票房收入),与消费支出数据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这种趋势,出现已经很早了。
不考虑价格因素,单看票房收入数据的话,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勉强赶上了2017年的水平。
2024年,虽高于2014年水平,但仍低于2015年。考虑到通货膨胀等价格因素,2024年真实的票房收入,可能与2014年相当。
从电影票房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看,在2017年到2019年,全国居民每消费100元,有0.2元是电影票房贡献的。
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间,因特定政策的影响,电影票房参考意义不大。
2023年是过去三年积累的消费力的释放,但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仅有千分之14,即全国每消费100元,仅有0.14元来自电影票房。
2024年进一步下跌,跌到0.1元以下,这与2009年的水平相当。
也就是说,从2000年商业大片在国内热卖以来,近20年间培育起来的电影消费习惯,在2020年-2022年影响之下,迅速消失了。
或许,这就是一个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两权相害取其轻,说起来容易,但只有真正落地,身在其中方知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