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红十四军纪念馆,立面造型,如同一面旗帜,金黄馆名,镌刻在外墙上方,馆名的下方,是颗硕大的鲜红五角星,象征着红军,两只底角,被艺术化拉长,延伸到大门两侧,上面的三角显得格外的端庄,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纪念馆的北侧,有许多的红军浮雕和主要领导人的塑像。
进入红十四军纪念馆大厅,大厅的正中央,站立着红十四军的主要指挥员,根据上面的文字介绍,站立在中间的那一位,穿着风衣的是军长何昆,军长何昆目光炯炯,衣角随风轻摆,好似将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其中,站立在东端的第三位,便是红十四军第一师政委黎昌圣。
红十四军,是江苏省境内唯一一支正规红军队伍。当年,驰骋苏中8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红军主力2000多人,赤卫队数万人,不屈不挠斗争了7个多月, 在游击区内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革命游击战争。中心根据地约120平方公里,被列为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
红十四军军长何昆,又写作何坤,原名德晟,字克信,化名李维森,湖南永兴人。1898年9月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读私塾,做店员,习武强身。1925年,他入黄埔军校第四期预科学习,随后加入了组织,并参加广州、湘南起义,在他的老家永兴培训农民自卫军,扩建永兴九区独立团,因取得突出成绩,被组织派往苏北通海、如皋地区筹建红十四军,正式组建后何昆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黎昌圣担任师政委。
红十四军第一师政委黎昌圣,又名黎时中,四川达县张家乡人,其父亲黎蕴生早年参加同盟会,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幼年就萌发了同情革命的思想感情,后考入江苏南通学院农科,他创办会刊,经常在会刊上发表思想评论,抨击腐恶,痛陈时弊,探讨问题。因思想先进便加入了组织,并担任特委秘书职务。后来,江苏组建红十四军,他受上级领导委派,他前往如皋,与军长何昆一起筹建红十四军,担任第一师政委。
红十四军组建之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让穷人翻身过上好日子,建军初期,虽然枪炮很少,红军战士大多使用棍子、大刀、铁叉、洋油桶、自制木炮。武器简陋、条件艰苦,却挡不住工农群众昂扬的斗志、夺取胜利的决心,建军后第一个硬仗,军长何昆决定攻打老户庄,要给了敌人一个下马威。
老户庄是如皋的重要战略据点,由大地主张符秋盘踞,驻有敌保卫团团部、县警察九分队和省保安队一个中队,深沟高垒,易守难攻。当时,军长何坤率二支队及赤卫军,兵分三路进攻。守敌防卫火力甚猛,渡河受阻。何坤下令出动突击队,从东路强攻。眼看庄内守敌阵脚已乱,没有想到的是吴窑的警察队从背后突袭过来,如皋、石庄、马坪、刘渡的敌援军亦已抵达。
此时,军长何昆、师政委黎昌圣见情况紧急,亲率兵力从东西两面进攻,并亲临第一线带领战士们发起冲锋,迅速占领了庄东面的晒谷场。但碉堡里的地主武装拼命用重机枪扫射,部队受阻。何坤当即用手提式机枪对准炮楼枪眼猛烈扫射,消灭了这个火力点,并趁机高呼:“同志们,冲啊!”战士们见军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士气顿时大振,立即向院内冲锋。他在胜利之际,他不幸胸部中弹,红军腹背受敌,只得撤出战斗。何昆被战士们抬至横埭时,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32岁。师政委黎昌圣身先士卒,英勇冲杀,也不幸腿部负伤。
师政委黎昌圣不顾受伤的身体,指挥人员安葬好军长,如今,掩映在如皋市磨头镇老户村幢幢民居、葱郁田野的深处,何昆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在红十四军老户庄战斗遗址上。满目绿意,为这座庄严肃穆的陵园平添了几分生机。一位工作人员手握朱红油漆笔,一笔一划描摹着革命先烈的碑文,认真且虔诚。
黎昌圣负伤后,组织上送他去上海,一边治疗,一边负责筹建“红十四军驻沪办事处“。办事处成立后黎昌圣任主任。办事处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承担着部队联络、购买武器、收治伤员等任务,在如泰地区活动的红十四军第二支队正式改编为第一师,黎昌圣返回江北任一师政委。不幸的是后来红十四军失败,黎昌圣因身份暴露,被组织派回老家从事地下工作。
黎昌圣回到四川老家之后,先是在达县中学和翠屏师范教书,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斗争。此时,正值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黎昌圣与广大组织成员,团结学校广大师生,联合工商各界,在达县城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日群众运动。后达县城区成立特别支部,黎昌圣任特支组织委员,负责城郊农民运动和宣传工作。他作风朴实,在朝夕相处中与广大农民建立深厚的友谊,深得群众爱戴,城郊农运工作搞得轰轰烈烈。
正在这个时候,红四方面军来到达县,并组织攻城,黎昌圣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和指挥西线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里应外全,一举拿下达县城。红军进城后,立即成立达县苏维埃政权,黎昌圣被任命为县苏领导成员,他在红军夺取县城,对新政权的成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在黎昌圣各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的时候,1933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召集各省、及县苏领导在宣汉双河场开会,在这次会议上,张国焘对与会人员实行所谓的“审查”,搞“整肃”。提出主要针对三种人:一是从白军中过来的,不论是起义、投诚的还是被俘的,不论有无反革命活动,要审查;二是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不论表现如何,要审查;三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凡是读过几年书的,也要审查。
曾任红十四军第一师政委、时任达县苏组织部长的黎昌圣,他自己根正苗红,革命坚决,在所谓的审查会上顺利过关。但是他看到一些朝夕相处、久经考验的老同志,老战友,却在革命阵营中横遭迫害。
黎昌圣看到这种“唯成分论”,而且乱抓人乱定罪,不由得义愤填膺,当即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冤屈的同志辩护。他理直气壮地说:我在江苏南通农科学院读书时,曾经被敌人逮捕,并进苏州监狱4个月,敌人十分恨我,称我在狱中斗争是“至为险恶”,却找不到从事革命工作的证据,不敢定罪,只好把我放了。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更要注重证据,千万不能冤枉革命同志,内耗革命力量。
本来,按理说师政委黎昌圣说的话有理有节有据,其仗义执言的勇气令大家肃然起敬, 张国焘等人无力反驳其言论,然而,不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变路线,而是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并对提出过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他恨之入骨,但又不敢公然镇压这位师政委和组织干部,便在会后予以秘密逮捕,并以“投机分子”的罪名,在一个苍茫的黑夜遭到处决,1933年11月牺牲于达州宣汉双河场,时年29岁。
历史终究会去伪存真,英雄人物终究会永垂青史。这位投笔从戎驰骋沙场26岁任红军师政委黎昌圣,为了真理出生入死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幸好,他留给我们催人奋进的作品。黎昌圣文思敏捷,能说善辩,笔力锋锐,他写有一首题为《自由鸟》的新诗:
打得我好苦!打翻了我的旧巢,淋湿了美丽的衣裳。振着翅风,
奋着勇气,再也找不着栖身的枝儿安息!转瞬风雨停定,那和煦的阳光,
从稀薄的云霞中射出,照着那鲜绿的嫩叶,我的自然衫,被可爱的阳光曝干了。
那时间——乘着狂风,任我飞得海尽山穷,把身体上一丝一片的羽毛,吹散在自由的空中。
这首充满激情的诗直陈胸臆、情感饱满,情动而辞发;又平中见奇、内容深刻,让人沉思而深省,抒发了黎昌圣向往自由、无私无畏、献身革命的情怀,可惜因仗义执言英年早逝,令无数后人敬仰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