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本规划是西安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西安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
官方解读:
明确西安城市性质、核心功能,
未来十年市域常住人口1560万
一、落实国家任务要求,明确城市核心功能
1、西安城市性质:为“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2、西安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
3、西安目标愿景: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城市和中华文明传承代表城市”。
二、统筹保护与开发,严守国土空间底线
1、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2.4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35.2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795.6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10.77平方千米以内。
2、构建农业空间格局。构建“七田、七板块、一带、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
3、系统保护生态空间。构建“一屏一带、多廊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
4、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优先保障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重点区域的发展空间,严格控制秦岭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新增城镇建设,合理统筹用地布局。
草案公示图
三、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1、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促进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保护,立足西安都市圈发展格局,传承古都营城理念,构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2、优化城镇空间结构。落实加快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和西安都市圈发展空间格局,构建“一主、一副、六城、多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综合性新城(县城)、专业化组团(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万人以内。
3、有效保障产业空间。重点保障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空间,形成“中心引领,六极支撑”的产业空间格局,划定44个产业片区和工业用地控制线,保障工业用地规模,加强工业用地管控,健全工业用地产业准入机制,提升发展效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草案公示图
四、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人民城市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和配置标准,积极推进15分钟生活圈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管控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城乡公园体系,实现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划分乡村振兴片区,细化村庄分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在中心城区因地制宜推进城中村改造与低效用地再开发,补齐各项设施短板,提高公共空间品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草案公示图
五、保护历史文化,推动历史文化传承标识地建设
彰显西安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闻名世界的东方古都、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东西方交流中心等历史文化价值,整体保护古都山水环境、周秦汉唐都城遗址、遗迹等自然和人文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传承空间和交流活动平台。
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建立古都特质的文地系统,建设传承古都文化的典范地区,探索完善大遗址区保护利用新模式,积极推动老城保护与更新。
草案公示图
六、增强基础设施支撑,提高绿色安全水平
1、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链接国际,辐射全国,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增强区域交通网络辐射,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建设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市供水、排水、电力、能源、固体废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布局。
3、筑牢城市安全底线。通过优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布局、统筹布局“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乡抗震防灾能力、打造高效消防救援体系、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草案公示图
七、坚持区域协同,着力高质量发展
西安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交会处,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共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地位重要。
1、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以打造商贸物流枢纽为突破口,推进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建设,促进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动力。
一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一方面,通过增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辐射能力,发挥机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网络节点作用,增强洲际连接能力和全球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打通与区域主要货源地的快运连接线,提升供应链组织能力。
同时,统筹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咸新区、浐灞国际港等区域的产业发展和物流设施布局,高水平建设国家物流枢纽。
二是优化高水平开放空间。
提升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能级,留足航空枢纽保障、临空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以及医疗服务等功能发展空间;拓展西安国际港综合服务能力,打造重要人文交流基地;规划建设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西安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心与新质生产力的承接区。
2、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深化与周边城市群协调联动,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新亚欧大陆桥衔接,共同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引擎。
首先,联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通过联合研发、异地设厂、合作转化等模式,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走廊;其次,联动陕南市县,围绕健康产业、旅游业、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加强合作,与汉中市共同打造“西汉蓉”航空产业带。
同时,联合周边城市,协同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跨境河流协同污染防治等工作,推动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修复治理。
3、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体化区域,发挥西安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体化区域,以西咸新区为纽带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以共建富阎产业合作园为重点,推进富阎协同发展,完善都市圈综合交通、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在西安都市圈核心区、渭北先进制造业走廊核心区、渭河两岸协同保护利用区,推进西安中心城区、咸阳中心城区和西咸新区率先实现同城化,形成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合理安排富平-阎良协同发展区、临渭-临潼协同发展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区,加强与相邻地区的协同共建,支撑完善城市核心功能。
相关链接:
①
②
③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关注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