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主任,你好!”脑外伤患者钟严(化名)正在助行器的辅助和家人的搀扶下慢慢行走,看到来查房的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颅脑损伤康复科主任何艳斌后,努力地和她打了一个简短的招呼。
“哪怕钟严现在还只能说这样简短的句子,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我依然打心眼里为他的改善感到高兴。”1月23日,何艳斌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引进脑机接口技术,让意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突破。
2023年6月3日,钟严因脑外伤陷入了昏迷。几番转院求医后来到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颅脑损伤康复科,何艳斌团队先后为钟严进行了昏迷恢复量表评估、常规脑电波检测和脑机接口系统检测。“患者的量表评估得分并不高,我记得‘运动’一项甚至只得了2分——仅在疼痛刺激时有肢体收缩,其他项目均为植物状态,但在进行脑机接口系统的测试时,他的得分很高,‘识别自己的照片’的准确率达到了72%。当时我就告诉家属,一定要坚持治疗,钟严有比较大的机会醒过来。果然,在受伤后的第10个月,他清醒了。”何艳斌说。
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颅脑损伤康复科,患者通过脑机接口系统接受检测。受访者供图
“以往医生主要依赖量表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但这种方式往往受到患者视觉、听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误诊率较高。而脑机接口技术则通过给患者下达指令后检测患者的脑电反应,能够更客观、精准地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意识,进而为医生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何艳斌介绍,存在意识的人在接收到指令后,大脑处理信息时脑电图中会出现相应成分的脑电波,例如P300,是指令出现后300ms左右产生的正向波。脑机接口技术正是依据这一原理,为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过去,判断植物人是否有意识主要依靠临床观察,误诊率高。现在,借助脑机接口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患者对特定刺激的脑电波反应,将误诊率大大降低。
除了用于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脑机接口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提升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杨幸华主任介绍,在该科室的智慧病房,颈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四肢瘫)患者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眼控)技术,操控照明灯、轮椅、病床、电脑平板等外在设备,让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对周围环境的掌控力和线上社交能力。
“对于脊髓损伤尤其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我们不仅满足于让他们能通过脑机接口系统控制周围的设备或操控外骨骼增加肢体活动能力,更希望借助脑机接口技术,促进患者神经的再生,将大脑和四肢中断的信号连接重新建立起来。这是我们的期待和努力方向,也希望通过‘医工结合’让它尽快变成现实。”杨幸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