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4
本文字数:1877,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陈姗姗
最近几天,不少有春节出行计划的旅客发现,他们提前预订的机票又降价了。
比如一位网友就表示重新预订了一家三口春节期间从北京前往珠海的航班,因为同样的航班,相比半个月前预订时,平均每人可以少花600多元。
在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吐槽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或许来自平台的整体数据可以看得更全面。
去哪儿数据显示,近期多条航线机票跳水,部分航线低至百元,比如天津-上海不含税票价最低145元,大同-西安199元、北京-上海213元、三亚-北京230元。根据去哪儿盘点的近期国内热门航线机票降价情况,1月26日-29日各地前往海口、三亚的机票价格降幅最高,比如1月28日上海-三亚,同比近30天均价降价幅度近55%,降价金额超500元;1月26日成都-海口降价53%,最低606元起;北京-三亚,降价44%,最低764元起。
航班管家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截至1月23日,对比2024年春运相同提前期预订周期,目前2025年春运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约882.7元,同比下降4.6%(同期值为925.4元),但笔者在2024年底通过航班管家查询今年春运期间的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时,不含税票价还在千元以上(1006.3元),这意味着,目前整体春运的票价比一个月前下调了超过百元,也意味着现在买国内经济舱的票价是比一个月前要划算些。
一到旺季临近时,机票就“跳水”,似乎成了近年来的常态。记得2023年国庆小长假前夕,就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称自己提前买的国庆机票买贵了,临近出行时发现票价突然“跳水”;2024年“五一”小长假临近时,部分航线再度出现临近出行时大幅降价的情况。
按照不少人的通常认知,机票应该是越早订越便宜,类似不少商家推出的“早鸟价”,但笔者咨询了相关航司和业内人士发现,临近起飞时下调部分航线的票价,是国内航司的一种定价策略:如果飞机快要飞了,客座率并不高,航司就可能通过降价的方式吸引更多原本没计划出行的旅客乘坐,能卖一张是一张。
这个时候,如果航司在一个月前放出的航线机票定价比较高,这条航线到最后又因为没能达到预期的高客座率而降价揽客,提前一个月买机票的旅客就可能感觉“亏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前,机票在临近出行时出现“大跳水”的情况并不普遍,春运期间大多热门航线的票价基本不会变动,尤其是返乡航线,但近年来为何网上吐槽机票“跳水”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与航司之间的竞争加剧、供求关系变化、以及高铁的分流不无关系。
首先是航司普遍对于传统旺季的航班需求存在较高的预期,因此在初期定价时就会先定下比较高的票价,但随着运力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并没有同步跟上。
这种定价策略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抑制了部分旅游客源的飞行意愿,使其放弃出游计划,或者选择流向高铁。
这也是更多旅游相关航线或者反向过节航线,容易爆出票价“跳水”的重要原因:航司看到某条航线的客座率不高,就会在高铁开始售票前后下调票价,希望以此吸引或留住客人。
其次,高铁对机票“跳水”的影响也是日益明显。近年来,随着更多高铁线路的铺设,高铁对航空旅客的分流影响在逐渐加大。2024年,铁路发送旅客超过43亿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了13%,同比2019年增长了18%。与疫情之前相比,铁路旅客运输量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民航。
根据在线旅游平台对于既购买过飞机票也购买过火车票的交叉用户群体进行的分析,这部分旅客中大约有55%的旅客会受到价格影响来选择交通出行方式,所以高铁的增班也限制了民航快线上机票价格的提升空间。
多家国内航司市场部人士就对笔者透露,2024年即使是传统旺季的暑运和国庆,票价水平都不如2023年,就是因为不少航线只要稍微提价,旅客就转向了高铁。
这样的情况下,旅客什么时候购买机票更便宜就变成了一种赌博,也给未来的春节等旺季民航定价体系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毕竟“吃了几次亏”的旅客,可能不会再积极地提早订票,而是观望到最后一刻,也就给航空公司根据客座率来评估航班收益和是否执行航班的决策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那么,临近起飞的机票价格“跳水”,该不该全额退还差价?根据国内外航司的普遍惯例,购买机票时如果航司已经明确了退改签的规则,并清晰的展示给旅客,那么航空公司就没有退还差价的义务。
不过近年来,为了缓解消费者对临期机票“跳水”的抱怨,部分航司开始通过发放“无理由退票券”的方式来避免投诉,部分平台则推出了“买贵赔”的套餐。或许采用更多创新方法来精准识别不同旅客群体的需求,推出更加贴合旅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仅仅是让旅客在机票价格上纠结,才是更长远的解决之道。
微信编辑| 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