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现在的学校,早就变味了。

其实,在多年以前,不少学校都变身了,摇身一变,成了什么“教育集团”!校长呢,自然也升级成了“董事”。

这事虽说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这背后藏着掖着的,全都是满满的生意经!

前不久,不是有个新闻,说某家长到学校缴费,结果打出来的单据上,一看是某某教育集团。为此,她还特意拍照上网吐槽了一番,问网友们到底是不是搞错了……



其实,教育的产业化、集群化改革,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只是因为与学生和家长关系不是很大,学照上,钱照交,没多大的影响,所以不少学生和家长自然就不知道了。

所以,现在家长们聚在一起聊孩子,以前都是说“我家孩子在某某中小学”,现在呢?“我家孩子在某某教育集团附属中小学”。

简简单单的这称谓一变,学校还是那个学校,但味道可就不一样了,其背后的套路就更不一样了。

其实,这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问题,这“教育集团”,可是以一所知名学校为核心,拉上一堆学校,搞起的庞大的教育联合体。说白了,就是抱团取暖,一起赚钱!

这教育集团,结构和性质跟单独的学校那可是天差地别。它采取的是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流通顺畅”。但实际上,不就是把优质资源都往核心学校堆,其他学校就喝点汤汤水水吗?各成员学校之间,说是相互支持、协作共进,可实际上,有的学校连汤都喝不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核心学校吃肉!

当然,有一点上,一般的学校还是喝点儿剩汤的,那就是挂名了。本来嘛,不在核心城区,教学资源也不咋的,进入教育集团后,其名称瞬间就高大上了,其名称前面,赫然写着集团旗下某核心学校的名号,这不,其身份不就彰显上来了吗?至少得上几个档次吧。其实吧,场地还是那个场地,老师还是那些老师,就挂靠换个名而已,换汤不换药……

据说,这教育集团化,一开始说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结果呢?多数变成了名校捞钱的工具!先是职业教育集团,再是民办教育集团,最后是公办学校教育集团,各种性质的教育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遍地开花。这速度,比春天的野草还快!



就拿北京来说,2011年,北京小学一马当先,成立了教育集团。随后,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一个个都跟着效仿,成立了各种各样的教育集团。到了2025年,海淀区的教育集团都43个了,覆盖了150所中小学!这速度,这规模,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不光北京,杭州、广州这些城市也是不甘落后。杭州的教育集团,2022年年末就已经达到了245个,成员单位694个,名校集团化参与面70%,学生人数更是多得吓人!广州呢?基础教育集团177个,覆盖中小学约600所,幼儿园120余所,覆盖了全市11个区!这教育集团化,简直是要把全国的学校都“吞并”了!

作为教育部,也是乐见其成。2024年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还介绍了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你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有1.6万个,城乡学校共同体1.5万个!这数字,看着都让人心惊胆战!

教育集团化为啥发展得这么快?说白了,还不是因为有钱赚!经济发展了,教育目标也变了。以前,义务教育全覆盖就行了,现在呢?要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这背后的逻辑,不就是教育成了赚钱的工具吗?

国家政策也是一路绿灯。从2012年开始,就各种政策扶持教育集团化。可结果呢?政策是好政策,但被某些人一搞,就变味了!教育集团化,变成了名校捞钱的金饭碗!

教育集团化,说得好听是资源共享,说得难听就是“劫贫济富”。优质学校把资源都垄断了,其他学校只能喝西北风。这哪是教育?这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还有,这教育集团化,搞得教育越来越同质化。每个学校都按照一个模子刻出来,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学生呢?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个个都被打磨得一模一样。这哪是培养人才,这简直就是批量生产“机器人”!

更可气的是,有些教育集团,根本就是“集而不团,形集神散”。人事管理混乱,经费投入不足,内部治理更是一团糟。这哪是教育集团?这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还有些地区,推进教育集团化的时候操之过急。结果发展目标单一,教育理念同质化。优质教育资源被过度稀释,教育质量直线下降。这哪是在搞教育啊,这简直就是在毁教育!

所以啊,这学校变为集团,教育做成生意,钱是越赚越黑,路是越走越偏。咱们这些老百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教育被这些人玩坏,真是可悲可叹!该刹车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