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晚上,泽州县周村镇传统年味喜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同一天内分别在《正点财经》和《新闻直播间》播出。
二十三,糖瓜粘
这个家家户户吃糖瓜贺小年的日子
对于60岁的介小刚来说
格外特别
介小刚是泽州县周村镇人,也是镇上最年轻的糖瓜手艺人。天没亮,介小刚就扎进了手工作坊。像往年一样,他要给村民和孩子们做糖瓜。“做糖瓜耗时长,我得抓点紧了。”
抬起玉米桶,把玉米芽均匀地洒向石台,介小刚推着石碾一步一步向前磨。几个圈下来,玉米芽已经逐渐变成金色的碎屑。“玉米发芽要8天。玉米做原料,糖瓜有一股略带咖啡的香甜味道。”说到这,推着石碾的介小刚抬起了头,满脸骄傲:“有人用麦芽做糖瓜,后期还得加糖添味儿。我们用玉米一步到位,不含任何添加剂,就非常甜!”
收拢玉米碎,放入一口大锅,加满清水,开大火烹制。介小刚一边手持大调羹搅拌,一边向记者介绍:“做糖瓜是一项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民间技艺,我差点没学会。”倚着大锅,介小刚回忆起过往:“我跑遍十里八乡,只找到十几个会这门手艺的老艺人,最年轻也已经70多岁。由于年纪太大,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没有力气做糖瓜了。”沉默了几秒,介小刚又换上了笑脸:“但幸运的是,唯一两个还能做糖瓜的老艺人都让我请回了手工作坊……”
在介小刚娓娓讲述他和糖瓜的故事时,大锅内的玉米碎逐渐沉淀。“上面这一层液体叫原浆。”介小刚用过滤网一遍又一遍过滤,最终清澈琥珀色的原浆新鲜出炉。
“下一步就是熬糖饧了。100斤玉米只能熬出45斤糖饧,所以每一滴糖饧都很珍贵。”介小刚挽起袖子,将原浆倒入直径1米的铁锅中,用铁铲搅动翻煮。“要把原浆慢慢熬制成黏稠状,必须保持质地均匀,还不能让它凝固,所以需要不停地翻搅。”介小刚一边说一边搅,而这一道工序需要整整12个小时。
“做糖瓜费时间、费力气、不挣钱,所以以前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慢慢地,会老手艺的人就越来越少。”介小刚看着锅里的糖饧,认真地说:“但现在不一样了!你看这锅里的糖饧,不光能做糖瓜,还能通过古法发酵,用来酿醋。可以说容易学、用途广,收益门路还多。何况赶上了新时代,传统民俗文化兴盛,文旅康养风头正盛,糖瓜这门老手艺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天空逐渐透亮,琥珀色原浆在时光流逝中蜕变成棕色糖饧。突然,介小刚用力往上一甩,锅内翻出一个棕色的15厘米直径的透明泡泡。“如果能翻出这种透明的泡,就说明熬饧成功,可以出锅了!”
16点左右,飘着香甜味道的糖饧出锅,村里的孩子们早就闻香而来,自发聚拢在作坊内,眼巴巴地等着盘饧吃糖瓜。介小刚与70多岁的焦师傅合力将糖饧拿出来,拖长、折叠、再拖长,反复几个来回后,重重的糖饧成功放置到了盘饧的模具上。模具周边围着一张张好奇的脸庞。
“这啊,是给灶王爷做糖瓜。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为了让灶王爷给我们美言几句,我们就会给他吃糖瓜,让他的嘴巴甜一点。当然,小朋友们吃了糖瓜,新的一年也能甜甜蜜蜜、欢欢喜喜。”介小刚一边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悄悄种下一颗种子,一边熟练地盘着糖饧。
只见介小刚两手攥住糖饧缓缓往后推,把糖饧拉成1米多长后,又迅速回身将其盘旋环绕到模具上,如此往复近百次后。在升腾的蒸汽中,棕色糖饧变成了金灿灿的亮黄色。
“哇,看起来就很好吃。”在孩子们期待的目光中,介小刚将盘好的糖饧用力拉长,中间用手托住,折叠成一个圆滚滚的糖柱子。这时,早有迫不及待的小朋友把勒糖瓜的麻绳递了过来。介小刚接过麻绳,将它绑在糖柱底端约莫七厘米处,双手用力一勒,糖柱上下一紧,糖瓜雏形出来了。“糖瓜落地喽!”伴随着一声吆喝,麻绳一紧,糖柱下端滚下一个圆滚滚的糖瓜来。
刚出炉的糖瓜又酥又脆,香甜可口。孩子们你一个我一个,争着抢着吃了起来,不少村民也应“香甜”而来。“介伯伯的糖瓜就是好吃!”“传统糖瓜,还是老味道!”……糖瓜入口的清脆声、孩子们的满足声、村民的赞扬声交织在一起,过小年的气氛扑面而来。
看着一张张笑脸,介小刚仿佛看到了糖瓜手艺传承的希望,“我是立志要把这份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的。过年需要这个味道,热闹的味道、甜蜜的味道。”
来源:泽州新闻
编辑:李舒婷
初审:李鹏飞
复审:殷雪霏
终审:杨 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