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澄海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重要节点。澄海华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红头船的启航圣地,樟林古港是海外侨胞心中的“精神家园”和寻根基地;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是潮汕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千年古港程洋冈则被广东华侨博物馆专家学者确认是粤东最古老的港口,甚至把潮汕海上丝绸之路史提前1000年。
“世界玩具看中国、中国玩具看澄海。”澄海,更以“中国玩具礼品之都”享誉中外。据了解,澄海创造了占全国近一半的塑料玩具生产量,掌握着全球33%的玩具生产能力,每年创新设计出超过30万款玩具,平均每天都能推出1000余款新产品。这些令人惊叹的玩具,每天都会以超过600万件的数量,被送往全球各地。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只有345平方公里、87万人的澄海区,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地,这里不仅是陈慈黉、谢易初、苏旭明、王来春等商业巨子的家乡,还孕育出了吴贯因、黄际遇、罗列等多位教育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既是有着深厚造诣的学术领军者,更是心怀教育大格局的大学校长,凭借卓越的才能、执着的学术追求,在教育领域留下了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吴贯因:民国时期北平华北大学校长
吴贯因,(1879一1936),原名吴冠英,别号柳隅,澄海县南洋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吴贯因早年曾在莲阳许厝村岭梅私塾和澄海县景韩书院任教,期间他发现了杜国庠的才华,并资助其赴日留学。在吴贯因的指导下,杜国库后来终于成为全国著名学者。
光绪年间,吴贯因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他结识了梁启超,并成为好友和追随者。回国后,他与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办《庸言日报》、《庸言月刊》,梁任主笔,他当编辑。后到北京,吴贯因担任任过北洋政府卫生司司长、币制厂厂长,民国8年任内务部参事兼编译处处长。
民国16年,吴贯因弃政从学,先后担任过东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以及东北大学、平民大学、燕京大学史学教授,华北大学校长等职。民国22年到民国23年间,他曾受陈济棠聘请,多次到广东讲学。
吴贯因的代表作包括《史之梯》(一名《史学概论》)、《中国经济史眼》、《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变迁》、《中国语言学问题》等,他与“岭南诗人”侯节和知名学者许伟余并称为“澄海三才子”。
黄际遇:民国时期河南中山大学校长
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元老之一
黄际遇(1885年—1945年),广东澄海县澄城镇人,字任初,号畴庵。黄际遇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数学家、文字学家。他学贯中西、文理皆通、艺德双馨、精力过人。他一生处在我国社会风云变幻多端、新旧斗争激烈、内外战争交错的动荡年代。他奔波南北于数所高等学校,在乱中求静,因时因地创建多所高校数学系,教书育人30余年。
黄际遇1885年出生于澄海县澄城镇,他14岁中秀才,17岁(1902年)留学日本,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科攻读,是我国数学界最早的留学生之一。1906年黄际遇毕业回国,任天津工学堂教授。1910年参加京试,中格致科举人。1914年以后转任武昌师范大学教授。1920年由教育部派赴欧美考察,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数学,1922年获硕士学位。归国后仍回武昌师大任教。1924年任河南中州大学教授;1926年应聘为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又北上任河南中山大学校长,一度还出任河南省教育厅长。1930年至于1936年,历任青岛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长、山东大学教授兼文理学院院长。1936年返粤,仍任教中山大学。
黄际遇是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体系的开创者之一,他在每所高校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在山东大学(原青岛大学)数学系的创建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广纳贤良,扩充数学系师资,使山东大学数学系具备了当时全国名列前茅的师资规模,奠定了山大数学学科强大的基础。执教南北大学数十年,黄际遇桃李满天下,中山大学校长张云、英士大学校长杜佐周、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都是他的弟子。
黄际遇在数学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在日本留学时曾翻译《几何学》,此后又继续引进西方数学,译著有《续初等代数学》、《微积分》、《群底下之微分方程式》、《近世代数》等,对近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定积分一定理及一种不定积分之研究》被旅美数学家陈省身称为“继牛顿、布莱尼茨发明的导数、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之后的又一大发明”。
蔡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任校长
蔡诚(1927-2009.9),原名伍毅鸿,1927年生,广东普宁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司法部原部长。蔡诚是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伍治之和蔡楚吟的后代。他的父母都是早期的共产党员,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蔡诚童年时曾在汕头澄海生活与学习,蔡诚两岁多的时候,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外祖母家所在的广东澄海,让他在那里接受启蒙教育。青年时代蔡诚曾就读于延安大学自然科学学院。1949年,蔡诚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办公室研究科副科长,1950年任广州市公安局副科长,1952年调广东省公安厅,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等。1965年,37岁的蔡诚就任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并主持日常工作。1973年蔡诚担任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的职务,并兼深圳口岸党委书记。1978年5月,他调到北京,任公安部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之后,他担任过公安部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公安部党组成员。1985年,蔡诚调任司法部副部长。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长。
蔡诚在中国司法行政法制工作与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09年9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罗列:汕头大学筹建工作负责人,原汕头大学副校长
罗列(1921.07~2012.09),原名卢鸿略,广东澄海冠山乡人。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和革命家。曾任汕头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新闻系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罗列于1940年毕业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同年10月参加革命,投身新闻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了《江淮日报》《淮海报》《苏中报》等媒体的记者,并在《新东台报》担任总编辑,在《新华日报》担任编委和经理。他的新闻作品在苏北地区广受欢迎。
在1948至1953年期间,罗列先后担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教育长、华中大学新闻系副主任、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教育长,为华中地区部队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新闻干部。1950年,他担任上海《解放日报》编委、秘书室主任、管理部副主任。
在和平时期,罗列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致力于新闻教育。他主张新闻教育应重视基础并强调实践,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新闻人才。他的著作包括《中国报刊史略》《目前新闻教育的几个问题》《十年来的我国新闻教育》等,这些作品对当时的新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8年,卢鸿略积极参与“文革”中被撤销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复校工作,对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1年5月,他任汕头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同年9月任汕头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为汕头大学的筹建制订规划方案、部署学科设置、组建教工队伍、落实校舍建设,为汕头大学以后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许宁生:原中山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1957年7月出生于广东普宁,籍贯广东澄海,真空微纳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得英国阿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受聘于该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1998年任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2001年任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主任。2004年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12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14年10月至2021年11月任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长期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场发射冷阴极和真空微纳电子源阵列器件的基础研究,以及它们在功能器件上的应用探索。他的研究兴趣还包括微纳结构电子光学与器件,以及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特性及器件应用探索等。
在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对学校的贡献显著:他带领团队参与了国际太空站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使中山大学成为国内唯一研制用于太空实验装置的高校;提出了将复旦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的目标。在他的领导下,复旦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如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等。
陈雨露:南开大学现任校长、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陈雨露,男,汉族,籍贯广东澄海(今汕头市),生于河北藁城,1966年11月生,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陈雨露1989年01月至1992年0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教师;1992年07月至1993年0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系主任助理、讲师;1993年02月至1997年04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副系主任、副教授;1997年05月至2002年0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2002年01月至2005年05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教授;2005年05月至2010年03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10年03月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11年1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2015年10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18年3月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22年8月任南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雨露的学术兴趣涉及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和固定收益金融工具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他曾出版多本著作,如《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2007年)、《国际金融学》(2010年)、《公司理财》(2014年)等,被广泛用于教学使用。他在教育和金融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陈春声:中山大学副校长
陈春声,广东省揭西县人,1959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他长期从事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陈春声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后继续深造,1989年获得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自1991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人文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副校长等职务。2015年9月,陈春声被任命为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担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期间,陈春声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校园文化发展。他是少有的“本土成长”型高校领导者,对整个中山大学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贡献。
此外,陈春声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成就,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林伦伦:原汕头大学副校长、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原韩山师范学院校长
林伦伦,广东澄海人,1957年生,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校长。
林伦伦在语言学领域有着丰富的学术成果,出版了多部专著和论文,研究方向包括地方方言与文化研究、潮学等。他的代表作包括《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古诗文别称词与中国文化》、《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等。其曾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中国文联民间文学作品最高奖—山花奖,三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获省高校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其多位研究生已就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香港大学、北大、清华、复旦等多所名校任教。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积极参与潮州方言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编写教材、开设公众号等方式,推动方言文化的普及和教育。
谢湜:中山大学副校长
谢湜,1981年10月生,广东澄海人。现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谢湜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随后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进入中大历史学系任教。2015至2016年耶鲁大学麦克米兰国际与区域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3年入选中央组织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014年入选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2020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
谢湜在中山大学任教后,逐渐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历史学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等。2023年1月起任中山大学副校长。
谢湜在学术领域也有显著成就,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地理学、明清史和社会经济史。他出版了多部专著,如《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和《山海故人: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等。此外,他还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新秀奖”等。
文中所用图片来源网络
【编者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者收集整理,旨在与大家分享学习。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