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至,年味自此浓。1月22日,中阳县下枣林乡神圪垯村内热闹非凡,2025“中阳神圪垯 民俗中国年”迎春灯会及民俗中国年系列活动在长征广场火热启动,奏响了蛇年春节序曲。
在欢快激昂的锣鼓声中,“中阳神圪垯 民俗中国年”活动拉开帷幕。“5、4、3、2、1”,随着5秒倒计时,神圪垯村内夜景灯光渐渐被点亮,繁星闪烁的夜幕之下,整个村庄瞬间幻化为一片璀璨的梦幻之境。灯光交织间,一座座静谧质朴的小院流光溢彩;晚风轻拂中,一条条韵味悠长的街巷独具风情,为这个隐匿于山峦之间的小村庄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
在众人的期待与欢呼中,戏曲《收秦明》《打金枝》、舞蹈《幸福飞起来》《拥军花鼓》、快板表演《乡村振兴》、武术表演《铸就中华魂》、音乐小品《六个俏老太》、曲艺杂技《变脸喷火》……一个个精心编排的节目轮番上演,生动展示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非遗绝技打铁花、火壶、火舞表演,更是将整个现场氛围推向高潮。伴随着富有节奏感的音乐,铁花飞溅如点点繁星,在夜空中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火壶、火舞则将杂技、舞蹈与火艺融合,表演者将火壶高高抛起,铁水腾空的瞬间,耀眼夺目的火星时而快速旋转,时而奔腾跳跃,犹如朵朵绚丽的烟花绽放夜空。围观的群众在惊叹之余,纷纷用手机或相机记录这壮观奇妙的时刻,感受这项古老技艺带来的冲击与震撼。
台上演员喜气洋洋,台下观众掌声连连,现场到处弥漫着欢乐的节日气氛。观看演出之余,人们走进神圪垯村内,吃小吃、赏夜景、住民宿……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验地道的中国“年味”。“虽然之前来过神圪垯,但每次来都会有新的体验,今晚第一次在现场观看打铁花、变脸表演,真的感觉很震撼,越来越喜欢这里了。”一名从柳林县赶来观看表演的游客兴奋地说。
神圪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彦平也同样笑容满面:“我们村里的各种活动一年到头就没停过,今天小年,看着这么热闹的村子,村民们都乐得合不拢嘴。”神圪垯村位于中阳县城以西7.5公里,村子背靠军山森林公园,村内民居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氛围,成为该村发展旅游产业良好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神圪垯村布局启动了“旅游+体育”“旅游+景观”“旅游+文化”“旅游+健康”四大产业,不仅成功举办了越野摩托比赛、山地马拉松越野赛、乡村旅游发展论坛、农民丰收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诸多极具影响力的赛事活动,还加大投入打造了“不忘初心”青少年游学、研学教育基地,2024年以来共接待学生研学3000余人。特别是去年夏天举办的“乐爽在中阳”暑期文化旅游月神圪垯旅游季活动,累计接待游客7万余人,全年累计接待10万余人,在提高乡村知名度的同时,也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该村先后被评为吕梁市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吕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2020年入选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022年、2023年分别被确定为吕梁市级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吕梁市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是神圪垯村践行乡村振兴路径的重要手段,也是中阳县贯彻落实吕梁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有关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中阳县因地制宜、盘活资源,通过政策引领、文化赋能、资金支持、人才培训等一系列“组合拳”,成功打造了一批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促进县域内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提质,一大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脱颖而出:底蕴深厚的神圪垯村、风光秀美的弓阳村、文明富裕的阳坡塔村、宜业宜游的车鸣峪村……这些村庄不仅成为游客亲近自然、短途出行的优选地,也成为人们承载乡愁记忆、传承民俗文化、领略乡野风光、找寻心灵慰藉的好去处。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幸福。
2025年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据主办方介绍,此次“中阳神圪垯 民俗中国年”迎春灯会及民俗中国年系列活动,精心策划了赏璀璨夜景、绕九曲祈福、逛文创集市、观民俗演绎、猜趣味灯谜、品特色美食等主题,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体验、互动环节,包括舞狮表演、迎春灯会、唢呐表演、情景舞蹈、秧歌展演、二鬼摔跤等各式各样、独具风情的多项子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串联起小年、春节、元宵节等多个重要时间节点,从1月22日(腊月廿三)起,一直持续到2月13日(正月十六)。
“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维系着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承载着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此次活动的举办,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孙燕飞说,中阳县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文 / 李东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