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走,经常会与书院邂逅,尤其是在江西、湖南一带,这个历史上曾是书院最多的区域内,几乎每个县都有书院遗存,在那里诉说着各朝代相关文化名人的故事。看得多了,也听得多了,就越来越想写一写关于书院的话题。


◎石鼓书院正门:石鼓书院位于今湖南衡阳市石鼓区青草桥尽头的石鼓公园左侧,也是我们走访的书院中所处位置最好的,依山环水,背靠石鼓山,左侧湘江、后面耒江、右侧湘江支流蒸江、三江汇流,远处望去,像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堡。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北宋初年,朝廷两次赐“石鼓书院”敕额,由于朱熹、文天祥、王夫之等接踵至此而盛名不衰。


◎石鼓书院石鼓:石鼓书院当然不能少了石鼓。现在我们看到的石鼓为1965年陶铸首倡凿制,当然是敲不响的鼓了。据导游讲,唐朝黄巢起义以前的石鼓山上曾有一面石鼓,高六尺,叩之声闻数十里。


◎石鼓书院禹王碑亭:始入书院,走进长廊看到的就是禹王碑亭。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此联为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史穆所题,在碑亭中央放置着禹王碑。碑文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刻的是无人认识的文字,据说是上古时代的蝌蚪文,相传为大禹治水时刻于衡山。从两晋时期起,就不断有人前往南岳寻访,但都没有找到。宋代朱熹、张栻游南岳,遍寻禹碑未得,朱熹去世后,与其同时代的张世南在著作《游宦纪闻》中记述了蜀人何致游南岳时找到了禹碑,随即照原样拓了两份,来到长沙,将其中一份摹刻在岳麓山顶一巨石上。1581年(明万历九年),湖广学政副使管大勋把从岳麓山摹下的禹碑碑文拓本翻刻在石鼓书院内,并造亭护碑,为禹碑亭。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重刻了石鼓书院已损毁的禹碑,1944年时被日军炸毁,残碑沉于湘江,20世纪50年代被打捞,“文革”时再度被毁,现在的禹碑是新刻的。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岳麓书院内景:岳麓书院内的池塘旁古树参天,流水潺潺,颇有田园野趣。


◎岳麓书院讲堂右侧书院学规牌:挂在讲堂的左侧,上面是岳麓书院的学规,相当于现在的学生日常规范。内容为: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名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今译就是“经常看望父母;初一、十五拜谒先贤;改正不良习气;举止行为严肃;吃饭穿衣俭朴;不要干预外事;行坐长幼有序;切勿诋毁他人;不交损友”;“不要闲谈浪费时间;每日讲经三次;每天看书目概要;关心时务;多读古文诗赋;博闻强记等”。


◎岳麓书院讲堂:讲堂又称“静堂”或“忠、孝、廉、节”堂,现在我们看到的讲堂是清朝遗存下来的。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两位论讲于坛上而设的,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不分秋色。传说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就连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想必是后人的夸张之词。


◎岳麓书院时务轩: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时期,在谭嗣同推动下,湖南巡抚陈宝箴设立时务堂,梁启超在此讲学、宣传变法。蔡锷、杨树达等都在此听课学习。戊戌变法失败后,时务堂停办,并随后改为求实学院,1902年改为湖南大学堂,1903年,时务堂并入了岳麓书院,抗战时毁于战火。目前我们看到的时务轩是1994年为了纪念维新运动而新建的。因为要省地,时务轩只是靠着书院围墙的一溜轩廊而已,但已足以表达书院曾参与戊戌变法的往事了。


◎岳麓书院正门:岳麓书院内有个书店,我们去时正赶上书店在进货,由于汽车开不进去,只能由工人将书挑进去,拍下这张照片时,我们依稀看到了古代往书院里运书的情景。


◎岳麓书院百泉轩:百泉轩是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但目前这幢建筑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从这面看是百泉轩,从另一面看则是另一幢建筑,这是为了节省空间,更全面地反映书院的内容。


◎岳麓书院赫曦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赫曦台是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修缮后的。“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据导游讲,当年朱熹从福建的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时,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万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现在这个建筑其实是清代修建的一座戏台,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书院如中国大多数的寺庙一样,前面建有戏台,以便在开庙会之类的集市活动时演戏用。其实中国古代的很多寺庙和书院,并不是远离闹市的清修之所,而是红尘深处聚集俗众的公共集会场所,不能太偏僻,也不能不提供广大群众普遍可以接受的文化生活,比如演戏之类的娱乐活动。


◎城南书院:城南书院是已消失书院的代表,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由张浚、张栻父子创建,城南书院因张栻主持和朱熹前来讲学而出名,张栻去世后,迅速衰败,古代的建筑荡然无存。民国初年在其旧址上建立起湖南省第一师范,是毛泽东、蔡和森的母校,建筑为日本风格,不幸抗日战争时毁于战火,眼前的这座建筑是1967年依照当时风格重建的。


◎水井:整个第一师范中,只有这口水井是当时旧物,可以想象一座不到百年的学校校舍都未曾保存下来,何况所谓千年书院呢!


◎应天书院书院正门: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商丘是北宋时的“南京”,即南部的备用首都,后来称为归德府,现在保留着清末完整的古街道和城墙,很像山西的平遥古城。穿过狭窄的归德府古城街道,再朝东南看去,就能望见书院的相关建筑了。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开办,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重要的官方学校之一。现在的书院是2007年重新修建的,还没有完全建好,据导游介绍,书院完全建好后,其北门可以接到商丘古城南门。


◎横渠书院:位于陕西眉县的横渠镇,北宋思想家“关学”的代表人物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便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此设馆兴教。在此处,张载还进行过井田制的实验,组织民兵演习,准备参与对西夏的战争。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座右铭。


◎横渠书院内传为张载亲手所植松柏


◎南昌豫章书院旧址:豫章书院旧址位于南昌市西湖区东书院街8号,清代称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今天是南昌市第十八中学,以培养艺术类学生见长。书院的古建筑已经全部不存在了,只有学校门旁的墙上的这块牌子还能提醒人们这曾是江西的第一大书院。据门口的保安介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这里曾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校址,后来才改为第十八中学的。当时还有古建筑存在,好像是一个戏院式的格局,校长在戏台上办公,普遍教师在戏台下办公。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拆除的。


◎东林书院石牌坊:东林书院 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无锡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时逢首辅王锡爵年老引退,明神宗便命吏部推选能够胜任的官员名单。不料,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等合拟的七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神宗便指责吏部有“徇私”行为,把顾宪成革职。于是,顾宪成回到故里,开始居家讲学。1604年,在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与乡绅的共同努力下,于杨时讲学原址兴复修建了东林学院。此后,东林书院因士林领袖顾宪成等人讲学、议政而名声大噪。1610年,朝廷因东林官员李三才能否入阁发生了激烈的党争。御史徐兆奎攻击朝廷内有官员与削职为民的顾宪成搅在一起,结成“东林党”,而作为其主要活动基地的东林书院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政治会所。到了明熹宗天启后期,特别是魏忠贤掌权后,东林党人与阉党集团之间因朝政争论相互攻击达到公开不可调和地步,魏忠贤开始全面打击东林党人,1625年8月,朝廷开始诏毁天下书院,12月,全国颁示《东林党人榜》,逮捕大批东林党人士,1626,东林书院被禁毁。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处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并修复了东林书院。我们今天看到的东林书院是经2002年全面修复后的。


◎东林书院依庸堂:东林党人的一副对联广为人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现在悬于东林书院的依庸堂内,为顾宪成所撰,由现代著名学者廖沫沙所书。


◎关中书院正门:是北方书院的代表之一,坐落于今西安书院门里。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工部尚书、著名学者、御史冯从吾因上书批评神宗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被罢官,归里后,在长安宝庆寺讲学。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将宝庆寺东小悉园处建成书院供冯从吾讲学,即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和东林书院的性质差不多,不但讲学,也参议朝政。1626年,朝政把持者魏忠贤等开始禁毁书院,明熹宗下旨“一切书院俱著拆毁”,十二月关中书院被毁。后来重修,康熙三年(1664年)并被收为官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今天为西安文理学院所在地。


◎书院门:书院门是今天西安市南门内的一条街道名称,其名即来自于街内的关中书院。现在是仿古一条街,570多米长的街道,集中了上百家专营笔墨纸砚和古董的店铺。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内,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传为唐朝李渤所创。1179年,知南康军的朱熹到任后予以重修;次年,书院修成并开馆讲学,白鹿洞书院扬名国内,朱熹离任后衰败。事实上,没有一所古代书院是连续办下来的。


◎白鹿洞书院的朱熹塑像



◎白鹿洞书院的白鹿:传说当年的李渤曾在此养一只白鹿,纸笔墨用完了,就派白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买,鹿角上挂着一个小篮子,文具店老板认识这只白鹿,便将文具放入篮中,交其带给主人,白鹿洞的命名也因此而来。眼前这两只白鹿是书院从地中海地区买来的,游人要再花两块钱才能参观。据说目前只有地中海地区才产白鹿,那么,不知古代中国的白鹿是传说呢,还是确有其物。


◎鹅湖书院正门:鹅湖书院位于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具体位于原鹅湖寺西侧,距县城10公里左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次“鹅湖之会”在鹅湖寺举行:第一次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哲学辩论;第二次是辛弃疾与陈亮纵论统一天下大业。后人为了纪念朱熹和陆九渊的这次“鹅湖之会”而建立起了书院,叫“文宗书院”,正式命名“鹅湖书院”是在明朝。此后,书院经多次重修,2006年,书院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狐狸精的传说:据说鹅湖书院后面的一座小山上,有座狐狸精的墓。相传朱熹在此讲学时,与附近一个狐狸精生情相恋了,后来听了山里老和尚的指点,杀死了狐狸精,朱熹非常的伤心和后悔,把他的狐狸精夫人埋在了后山上,并修了一个小庙,被人们称为“狐狸洞”。据鹅湖书院管理处王忠强副主任讲,现在凡是有朱熹纪念馆的地方,也会有狐狸精墓。我们揣测,这可能是某些后人看不惯朱熹的道学立场,编撰的讽刺段子。


◎鹅湖书院状元桥:位于泮池上面的石拱桥,古韵悠长,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


◎醴陵渌江书院:渌江在湖南株洲醴陵市,始建于北宋,正式命名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今天位于醴陵县教师进修学校院内。该院另有教学楼,有一个高考补习班的学生在里面上课,不知是否也该称为“千年补习班”。


◎叠山书院:叠山书院坐落在在今江西上饶市弋阳城东,滨临信江,始建于元朝延祐四年(1317年),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南宋著名抗元爱国诗人谢枋得(号叠山)而建造的。清朝为官学,清末改为弋阳高等小学,革命志士方志敏、邵式平等于1916年到1919年间在此就读。叠山书院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门高悬“叠山书院”匾额,据说是林则徐来此瞻仰时留下的手迹。


◎信江书院全景:信江书院位于上饶市区信江南岸的南屏山北麓,书院在清初原为义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称信江书院。信江书院是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也是清代官方化学校的重要代表。因年代较远,几经战火,信江书院大部损毁,目前正在大规模的重修中。


◎白鹭洲书院:位于江西吉安市区东部,赣江中双水夹流之中的三角洲上,1241年吉州知府的江万里创建。因朱熹曾来讲学而闻名。近年,书院的两座主体建筑风月搂和云章阁已整修一新。

李寻、楚乔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国地理》《中国白酒通解》《中国白酒配餐学》已经全部出齐,可登录“李寻的酒吧”公众号商城选择购买(,或者扫下面李寻老师助理朱剑、童康育的二维码联系进行购买,三本合一同时购买有优惠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

图书简介

《中国白酒配餐学》围绕“中国白酒配餐基本原理”“为酒选菜”“为菜选酒”三大主题的四十二个知识点,同步于国际餐酒搭配理论,以先进的食品科学为基础,通俗生动地讲解全国23个菜系餐酒搭配的实用案例;填补了中国白酒与美食搭配领域研究的空白,可作为广大白酒营销人员、餐厅主理人员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的“教科书”,以及广大白酒与美食爱好者提升生活品质的餐饮美学读物。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及白酒爱好者的关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书以文化地理为引导,一方面,沿大运河和诸多古道做空间分布的大线索梳理;另一方面,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切入解读,全面探寻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具趣味性、知识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

《中国白酒通解》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细致的解读,涵盖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白酒是什么;中国传统白酒工艺详解;简说酒精;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白酒;中国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条件、工艺、风味、品鉴;白酒市场解剖;李寻白酒品评法——供选酒师和消费者使用的白酒品评法。作者亲自走访了数百个白酒厂,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全书资料丰富,见解独特,思想深刻,总结性和开创性兼具。同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各领域人士阅读,尤其是白酒酿造、经销、收藏品鉴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