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日本外相岩屋毅在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刚刚上台之际迅速访问华盛顿,与新任国务卿鲁比奥会谈,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日本急于在新阶段重塑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然而,掩藏在“自由开放的印太”合作承诺背后的,却是日美关系长期存在的利益不对等和权力失衡。此次外长会谈速度之快看似体现了两国合作的紧密,但更像是日本在特朗普的强硬对外政策下急于自我保护的被动姿态。



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即将举行的日美首脑会谈。石破茂急于与特朗普建立互信,这种迫切心态折射出日本外交在对美关系中的一种“讨好性策略”。作为盟友,日本希望通过尽早的高层接触,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稳固双边关系。然而,这种策略是否真正能够实现日方目标,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美国对日关系的处理更多基于自身战略需求,而非考虑日本的长期利益。石破茂的“互信”目标,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面前,恐怕只能沦为外交辞令。

会谈中,岩屋毅提到希望消除日本对美投资的担忧和顾虑。这种表态表明,日本对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仍然心存戒备。尽管此次会谈未触及关税问题,但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强推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已经让日本企业付出了高昂代价。美国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实施高关税,并在科技和工业领域设置壁垒,这种做法不仅让日本在经济合作中步履维艰,也凸显了日美关系的本质:日本作为盟友,更多被视为美国经济利益的“附庸”,而非平等的伙伴。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美外长会谈将重点放在了“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上。这一概念看似是为了加强地区合作,但实质上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工具。日本在这一战略中扮演了积极推动者的角色,但其代价却是不断加深对美国战略需求的依赖。从经济到军事,日美关系的核心逻辑始终是美国设定议程,而日本被迫跟随。无论是加入Quad机制,还是配合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日本都在以牺牲自身战略自主性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安全保障。然而,这种合作关系的长期可持续性令人质疑,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日益强硬的政策下,日本的“盟友”地位更多是一种工具化的存在。



岩屋毅还提到,日本制铁计划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这一举措表面上显示了两国经济关系的深入,但实际上也反映了日本企业在美国市场中的艰难处境。在特朗普推动的保护主义政策下,日本企业在美投资不仅面临高额关税,还要应对复杂的政策障碍和市场竞争压力。此次外长会谈中对这些问题的回避,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日本并未真正掌握与美国谈判的主动权,而是选择以经济让步来换取表面的外交和谐。这种策略短期内可能缓解双边关系的紧张,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进一步加深日本在对美关系中的被动地位。

日本对特朗普政府的过度依赖,也在其对朝鲜问题和地区安全的态度中显露无遗。美国的印太战略将日本绑上了遏制中国和应对朝鲜的“战车”,但这种安全承诺是否真的可靠,日本自己都心存疑虑。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内频繁展现出对盟友的不信任和经济“割韭菜”行为,这种风格很可能延续到第二任期。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能否在美国的主导下得到真正保障,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外长的此次访问还带有浓厚的象征性意义。岩屋毅出席了特朗普的就职典礼,并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献花,这些行为试图强调日美同盟的“牢固”。然而,过于注重形式的外交互动,往往掩盖了实质性问题的缺失。日美同盟的所谓“紧密合作”,更多是一种政治修辞,而非真正的平等关系。对于日本来说,这种过于依赖美国的外交策略,最终只会让其在国际事务中丧失更多的自主性和发言权。



日美关系的现状凸显了全球权力格局变化中的深层次矛盾。美国试图通过强化双边同盟来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而日本则在经济和安全上依赖美国的同时,试图在中美博弈中寻找平衡。然而,这种平衡是脆弱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石破茂与特朗普的首次会谈或许能带来表面上的和谐,但无法改变日美关系的不对等本质。

日本需要正视的是,其国家利益不能完全依附于美国的战略需求。与其在美国主导的框架内被动应对,不如更多地寻求自身的战略自主性和地区主导权。对于日美关系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维护同盟关系的同时,确保日本不沦为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棋子”。岩屋毅的访问和日美首脑会谈的即将举行,可能会带来短期的外交红利,但从长远来看,日本必须在对美关系中重新定义自身的位置,否则所谓的“同盟”只会变成一场零和博弈,最终让日本付出更多代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