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的名声似乎不怎么好。

第一是因为那句响亮的口号: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第二是因为那张白色的手纸。逃亡途中还用白色卫生纸,颇有一些放不下高官架子的活该意味。

留在大众眼中的印象似乎是:国军战犯、高级敌将、生活奢侈……

然而真实的王耀武绝非如此。

王耀武被俘后送去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1959年人民政府宣布第一批特赦的国军高级将领,就有王耀武。

能进第一批特赦名单的,有的确实是统战需要,比如溥仪和黄埔一期生、徐州剿总中将副司令杜聿明等。有的则是改造的确实好,而且之前国军中并无太大过错的,尤其是做过的事让人打心底里赞同。王耀武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一、做事之人

大凡人的境界、品格,顺境时看不出什么,越到逆境甚至绝境,才能看出高下。

1948年7月豫东战役结束后,国军在山东的力量被分割于济南、青岛、临沂等几个孤立的点,济南被华东我军包围,形势已到最后关头。国军高层对守卫济南没有什么信心。

当时济南守卫力量有三个军,整编84师(吴文化),整编第2师(晏子风),整编73师(曹振铎)。其余零散力量计有整编74师58旅172团(空运到7个连),整编83师第19旅,整编57旅(前身是胶东保安部队、二绥区独立旅),二绥区特务旅、青教总队、保安4旅、6旅、8旅、特务团、人民先锋总队等。

总数约11万人。

当时华野总兵力已达32万多,还不包括各二级军区部队。实力对比悬殊,济南国军除了地形优势,其余全是劣势。

国军二绥区参谋长罗幸理对济南防守力量最清楚,当时后勤部门统计吃军粮人数约11万人,这就是后来各种军史书籍关于济南守军11万人的基本来源。罗幸理主管作战,对真正防守实力很清楚,据他回忆说当时作战人员不到10万人。

以10万人防守200余里的宽大城区,很难说有什么把握。实际上就这10万人也存疑。据时任国民党国防部派驻山东战地视察组组长王然少将(济南战役被俘,1987年在浦江县去世)回忆,10万部队有战斗力者大约只有一半。

杜聿明飞来济南商讨战守大计,罗幸理当着司令部所有人的面说:“光靠工事而部队不坚强,是不行的。如不增加部队,济南只打三五天就完了。”杜聿明对罗幸理极不满意,回到南京后向蒋介石报告罗身为参谋长却带头泄气,思想有问题。

二绥区副司令牟中珩也不安心于防守,他当年和八路军摩擦的很厉害,生怕被捉了不免于死,早早就向王耀武提出要先跑路。

王耀武起初想把济南守军撤到兖州,想和徐州国军联成一片,以求自保。从军事上讲这是积极求变的一种部署,与后来济南易手时杜聿明提出的反攻山东有异曲同工之意。但蒋介石坚决不同意,还给王耀武巴拉巴拉地列举许多必守、可守的理由。

比如说,国军有空军,可源源不断地支持济南守军。济南城大,可依托工事给共军以极大杀伤,待其攻势顿挫后,国军济徐两面夹击,可收以逸待劳之效。又,山东两大重心,一在济南一在青岛,如果济南放弃,青岛亦将望风崩溃。



王耀武没有办法,只好向蒋介石提出,如果必须守,那就把他曾经的老部队整编83师和孟良崮战役后重建的整编74师运到济南,庶几可守得更久一些。

蒋介石答允,整74师通过空军向济南运输,不料刚运了7个连,就因为华野炮火开始向机场轰击而中止。

王耀武虽知形势恶化,但仍然忠实执行蒋介石的命令。颇有几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庞镜塘的回忆,很准确地描述了王耀武当时的状态。庞回忆说,当时王耀武预料济南不可能守得住,便委托庞镜塘到南京去搬救兵。庞说,你的副司令官傅立平已在南京坐守请兵,我再去没有太大意义。

王耀武说,副司令官只能请求军事方面的,你在老先生(指蒋)面前,效力大得多。

庞镜塘回忆说,这只不过是变相地想把他送出济南死地而已,王耀武明明没有守的信心,为了自己守土有责,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二、死中求活

王耀武要求蒋介石补充兵力未果,仍然坚持死守。

面对手下几个有限的主力部队,他尤其对吴化文所部下了力气。

吴化文整84师经历十分复杂,抗战中投过汪伪当了汉奸,但据吴化文身边人及同僚讲,吴之投伪另有隐情,实系蒋介石密嘱戴笠叫他打入汪伪内部作为策应。戴笠死后此事无人可作证,是非真假到底如何,今日很难说得清。

但吴部实力还算可以,全师约2万余人,王耀武认为其有一个旅战斗力较强。大战当前,并不宜算过去老账,王耀武在这方面展示出比较宽大的胸怀,希望吴化文能共济时艰。为表宽弘,五耀武表荐晋升吴化文为整编九十六军军长,仍兼整84师师长。

1948年7月兖州战役,吴化文受命率部从济南南下救兖州,所部整编161旅被歼灭。王耀武为坚吴化文防守济南之决心,把山东省保安旅中较强的一个第二旅划归吴化文,暂定编为整编九十六军独立旅。

杜聿明非常鄙视吴化文,指其为反复小人,叮嘱王耀武不可付以重任。罗幸理亦对其十分提防。但王耀武力排众议,不仅让吴化文防守济南机场,还否决了罗幸理提出的派出军事谍报人员到整84师搜索监视的建议。

多年之后,罗幸理受政协委托回忆济南战役往事,忆及此事仍感愤愤不平,对王耀武的过度宽容感到不可理解。

但揆诸当时具体环境,王耀武还有别的选择吗?手头仅有三个军,实力不足,自身难保,难道还要分出兵力监视之、提防之甚至削夺之?我们以后见之明固然看的明白,但局中人要勘破迷局,着实需要一定胸襟和境界。

王耀武此事做的无论是治军之术还是待人之诚,都赢得手下人一定理解和支持,这是他超出侪辈之处。

这些举措都不是宽泛的仁义,而产生了实际效果。

吴化文起义背后的原因我们这里不细讲,从国军方面看,王耀武对吴化文的拉拢至少延缓了济南国军内部分化的进程,尤其是尽可能地推迟吴部起义,对于巩固济南城防有一定积极意义。

换别人来,换别的做法,还有谁能比王耀武做得更好吗。

说完对吴的事,再宏观上观察王耀武在济南的防守效果。

同样是大城市,同样是被优势对手围攻,济南防守比天津如何?天津只打了29个小时就结束了。当然两战的具体条件不尽一致,天津最后攻城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包围与切割。不过从体量上讲,这两场战役基本可以比拟。

王耀武的防守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逐点防守,利用济南城外山势地形,逐点构筑永备工事。并把绝大多数兵力用于防守。罗幸理在回忆文章中讽刺这种布势,说只有守备挨打之能,而无机动出击之力。这话说的多少有些酸,而且是为了讽刺而讽刺,反正政治上的死老虎随便怎么打。

老天爷,解放军一贯喜欢野外机动作战,现在用不擅长的方式来攻城,国军不老老实实依托工事大量杀伤,还想什么阵前反击,这不是痴人说梦?

第二,按照东西两面、内外三圈部署防守兵力,西面和北面外圈防守兵力远达长清县(今大半已划入济南主城区)和齐河县,纵深达十余公里。这一点好就好在自己阵脚不乱,外圈阵地失守后可逐步回缩防守。

王耀武认为,外围防线可坚持半个月,主城区可坚持一个月。



虽不免有自吹之嫌,但观察战斗过程,城外失守尤其是吴化文起义严重加速城外易手,但主城区并没有受太大撼动。齐河、长清只打了一天,主城区死顶了七天。

在上下一片哀鸿之声中,王耀武能死中求活坚持到这个程度,着实不错了。

国军体制固然腐败无能,但不代表所有将领都是无能之辈。

同样,一些反动头子残忍无道,也不能代表所有将领都是反动透顶之辈。比如王耀武。

三、心地仁厚

王耀武对市民生活较为关切,极力营造战事尽在掌握的氛围,使市民不致恐慌。

据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秘书王昭建回忆,战斗打响的第二天即9月17日,虽然城外炮声隆隆,市面仍没有大的波动,市民亦无过分惊慌,机关学校都上班,一些商店还照常营业,西城商埠(即济南国军防线的最外层)一带也保持平静。

待华野攻克外层防线,且整编七十四师因机场被炮轰而无法运来时,城内军政大员的恐慌心理开始蔓延,纷有逃志。

王耀武自知守土之责在己,形势如此,不苛求大家一同葬送于此。二绥区副司令牟中珩劝王耀武趁城北尚在国军掌握中,赶紧突围北逃,或到天津,或到徐州。王耀武拒绝逃走,但默许了牟中珩走。后牟果然提前出城,但没跑多远即被活捉。

吴化文起义时,其手下副师长杨臣一和团长王玉臣跑来哭诉吴起义,王耀武当即安慰两人,并当着他们的面交待,要给蒋介石发报,表扬他们两人的忠心。

整74师的172团运过来7个连,该团长刘炳昆找到老军长王耀武请示任务,王耀武对这支小队伍很重视,命令他们守卫市区内最核心工事。交待完任务后,刘炳昆团长要参谋长罗幸理接电话,罗接过后便拿笔边听边写。



一问才知,刘炳昆要罗幸理帮他给妻子发一封决别电报。王耀武立即拿过电话说:“你这种精神很好,只要有此精神,阵地一定丢不了。给你妻的电报也不用打,我立即把你这忠勇精神报给老先生(指蒋),保你为少将旅长。”刘炳昆大受振奋,后来战至最后一刻,该团全部阵亡。

即使形势危殆如此,王耀武仍不忘稳定人心,在问及城外粮弹向城内转运时,他还交待兵站副总监郑希冉,对搬运粮食的民夫要好好对待,搬完之后,每人给一袋面粉。乱世危局,作为一个掌握千军万马的大将,能有此济民善意,哪怕只是纤芥之微,也足可赞扬。别人谁能做得到呢!比如长春。

王耀武又下令军法处和军人监狱,将所有在押犯人全部放出,对共产党员和被俘人员,每个军官发放金圆券5元,士兵3元。全部安全送出国军哨卡,一个也不允许伤害。还特意命令二绥区司令部谍报组毛学谦前往协同处理,违者按军法处置。

战至最后时刻,王耀武对省府秘书王昭建说,你不是军人,不用负责任,现在可回家自行逃命。王昭建感动地说这时候怎能离开你。

王耀武和最后几个核心指挥人员来到大明湖的指挥部,在成仁祠对众人说,这不是抗战,徒死无益,大家各自逃命。对王昭建说,你是本地人谅无大事。又指着二绥区副参谋长干戟说:“干戟是湖北人,口音不对,地方不熟悉,在济南举目无亲,你帮帮他忙。”



说到这里,众人又是酸楚又是绝望,纷纷痛哭。

之后15分钟,王耀武与众人各自分别,觅路出城。

王耀武被俘后回忆关于毒气弹说,“所屯弹药中有一部分催泪性的毒气手榴弹,分发各师控制,以便在万不得已时使用。”但战斗全程国军并未使用。这也算得一点人性。

王耀武做的这些事,自己在回忆资料里并未提及,而是由牟中珩、罗幸理、王昭建、吴鸢(二绥区司令部一处少将处长)等人陆续回忆。

人的命运并不是什么玄妙的老天决定的,而是自己一点点绘就的。

是善是恶,有时并不以所在阵营而论。客观评价王耀武最后时刻的举动,他当得起人民政府给予的优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