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11日,在“高山论坛”上,海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宁毅与高山书院学术管理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张文宏一起,分享了关于健康和抗病的专业思考。
宁毅教授(左)与张文宏教授(右)在高山书院第五届年会上
宁毅
今年年会,我们的主题是“三生万物:生命、生活、生态”。不管之前的论坛是聊投资、聊出海还是聊机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得是生命,以及生命的质量与活力。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思考如何控制传染病、预防慢性病,衰老延长寿命。关于传染病和慢性病,你觉得未来有哪些挑战?最近很多人疑惑,似乎新冠之后,冬天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张文宏
这个课题必须放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人类的文明史上去看。
最初,人类如果没有大范围聚集,是没有传染病的。是因为出现了农业文明,人类才开始了大范围地聚集,以及有了动物畜养。这时候,微生物也在不同物种之间开始了大量交换,各种细菌、病毒如天花、水痘、伤寒、鼠疫……过去新老大陆之间是没有交流的,十六世纪一交流、一传染,就导致了90%原住民的死亡。
但时至今日,这个坎被人类迈过去了。当中最重要的功臣是路易·巴斯德,去年高山科学经典我们导读了《巴斯德传》,是巴斯德把细菌搞清楚了;后来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进一步把病毒都摸清摸透了,这一下人类就有了抗生素和疫苗,基本就把传染病给攻克了。
最近的流感,我在公开场合一句话都没提到,为什么?因为跟往年没多大区别,一切都在正常范围内。呼吸道的传染病,本来每个冬季就要来的,没什么稀奇的。前几年很多人没注意到,是因为被新冠数据遮掩过去了;这一次流感来了,新冠的病例反过来又被它淹没了。
在抗生素时代之前——也就是最近100年不到的时间——人类的期望寿命都在 50 岁以下。那时候的婴儿都要面临巨大的夭折风险,哪户人家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基本上是要断子绝孙的。所以很多皇帝都得“后宫佳丽三千人”,而且立王储的时候往往优先考虑得过天花的王子。康熙之所以能继任王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6岁中了天花而存活了下来。
用那句老话说,过去我们是“适者生存”,如今攻克传染病后,人类让“不适者也生存了下来”。
不适者一旦可以生存,各种慢性病也开始浮出水面,像是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中风,老年痴呆、肿瘤等。
今天我们知道,这里头很多疾病的相关基因在人们年老之后才开始发挥作用。但过去数万年的进化中,人们没能活到基因发作的时候就早早死掉了,如今人们寿命被延长了,也就逐渐把这些基因“释放”了出来。
慢性病,现在就是我们继传染病之后要跨的另一道坎儿。
宁毅
这里我提供几个数字支持一下文宏老师的观点。1950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大致是 35 岁,发达国家则是 50 岁左右。
人均寿命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饮用了清洁水,特别是人类改造厕所。因为厕所的改变,避免了水的污染,让传染病得以大幅度降低。
张文宏
这个表述我不是很认可。
因为在中国的农村,基本上也就是地上挖个坑就解决掉了。我觉得人类的厕所是解决了城市公共卫生的问题。寿命之所以延长,本质是有了清洁的饮用水。到目前为止,非洲国家还是不能饮用到清洁的水,这也是为什么 Bill Gates 的 Gates Foundation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起到的作用还是很有限。
你提到的“厕所”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说法,但真正理解起来,核心应该在于清洁饮用水,或者说水源污染问题,而其次就是前面提到的疫苗和抗生素,三管齐下使得人类一下子就突破了原来的期望寿命。
宁毅
我再补充一点,就是我们的绿色农业的作用,大量粮食产生,解决了三餐温饱,改善了营养,也就直接提升了寿命。
那么现在的一个趋势是:每四年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一岁。所以现场在座的人,估计可以活出 90岁多岁是没有问题的。
张文宏
这也不一定。因为我看了一眼,目测这帮人都是工作起来不要命。我明确告诉你们,如果你工作起来不要命,基本上45岁之后就要每年开始做肠镜了。不要觉得钱赚了很多,其实也就是银行户里多了几个0,一点意义都没有。
但如果你们真把健康当回事,把事业放在第二位,活到 90 岁不难。现在的医学已经很厉害,如果算上一些后面可能提到的新技术,让一个人活过100岁是做得到的。
很多人为什么提前就走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前面没有得到到位的预防性治疗,一旦发病已经到了晚期,医生就没有办法了。但所有疾病只要能趁早发现,活到 90 岁基本上就是一个正常水平。
但当然人的寿命也有个天花板:120 岁。为什么?因为现在有留下证据活得最久的人类大概是 120-125 岁之间(瞎讲的那些不算)。所以120岁应该就是人类当下生物设计的极限,因为有一个生物钟摆在那里,超时了细胞更新就跟不上了。
物理学里有一个熵的概念:熵是不断在增加的。随着人的寿命增加,你想要把熵给减掉,这就需要大量能量的注入。注入的点在哪里?今天不清楚。如果能搞清楚,那或许还可能再往前推到 130、140 岁。
但现在其实还不到关注这件事上,为什么?就是前面说的第二道坎儿:慢性病。
在那之前,你首先要保证 90~120 岁的时候要有质量的活着,而不是生不如死(没有健康的生命,但一直活着,而且知道自己活着)。事实上我看高山半年前去荷兰的时候,已经和科学家们在探讨这个问题了。
我作为医生,见到了太多老年人晚年久卧病床,如果我们希望90岁以后的生命质量有所保证,人在60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
但目前为止,这方面的方法、投入还不够多。而这恰恰也是一个巨大的医学产业机会。今天人们追求健康长寿,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那么这个商业空间就在于,给60~90岁的人群提供产品、方案,让他们能活得像个人。
宁毅
对于文宏老师这点,我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一般人在进入30~35岁之后,就已经可以看到自己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方说肌肉持续衰减,如果没有积极锻炼,基本上很难维持肌肉量。
同时我们在某些城市看到一些健康大数据显示,中年到老年的人健康指标非常差,他们的生活高度紧张,反而他们的父母(老年人)在家清闲自在,退休金也高,健康和生活质量比他们的下一代更好。
张文宏
你的意思是60岁太晚了,应该提前到30岁。这是最理想的,但问题是30-60岁这帮人会听吗?这个阶段的他们都活得太苦了,活在焦虑之中,听不进去。多数人必须到了60岁,退休之后去才能腾出空间去思考这件事,但已经有点晚了。
宁毅
这确实也是比较现实的问题。我们的生活大多过于忙碌,平时在忙碌的人生阶段中要如何保持健康?我的建议是:大家不妨在一年里,给自己安排一两个假期;一个月或一个季节里,给自己安排几天缓一口气;或是每个星期给自己留出一天和半天的时间,每天留出一两个小时,打坐也好、正念也罢,重置一下生命的状态。这样可能相对容易做到。
张文宏
宁毅老师刚才这个建议其实讲到了一个真谛,就是社会当下的状态和健康生命之间的这个落差是可以拉近的。不过这里面的学问真的是太大了,当中有产业的问题,可以靠产业弥补,有些则完全靠个人,很多时候都是知道却做不到。
但愿高山热爱科学的这批人,未来都能健康活到90岁,大家到老都能围在一起探索思想;如果谁提前走了,我们就一起说,他怎么这么不争气!
宁毅
三生万物,让我们生命更有活力。谢谢文宏老师,谢谢大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高山书院”。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