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你们2024年去院线看了多少电影?

相比前几年下降挺多的,问身边的朋友,她掰着手指头想了半天,说没去几次。

2024年电影总票房出炉,425.02亿,直接退回2015年的水平。


开年的春节档还有火花,暑期档熄火,国庆档爆冷,圣诞档期直接消失……

屏摄元年,撤档元年,也是短剧行业的规模超过电影总票房的一年。

电影行业一整年像坐滑滑梯,暖冬一路冷到底,都在等2025春节档提振士气。

不过要命的是,似乎看电影这个娱乐本身已经有点变小众了,问就是:

“现在谁还看电影啊?”


很明显,现在年轻人对电影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感兴趣了。

年轻人的PASSION大多留给了短视频、游戏或者动漫,而电影排在这些序列中大多数时候排不上号。

2024年暑期档电影平均购票年龄上升到33岁,是这个指标首次超过30岁。另一头,院线观众年龄已经连续四年上涨。


还有一个数据是,有六成观众过去一年只去过一次电影院。这一次,大概率还是在热门档期看了一部热门电影。

要说今年不进电影院的原因,很多人会说烂片太多,电影质量太差。

直接点说,电影作为一项大众娱乐,它的性价比已经不高了。

首先是价格太贵。

2022年开始,平均票价就超过了42元,2024年平均票价也没有降低多少。


一线城市电影票价动辄五六十,碰上大档期更是直奔百元去。电影一般属于“餐后甜点”点类项目。

看一次电影背后还附着一系列实体消费,奶茶吃饭各个都花钱。

经常去电影院的都已经熟练掌握了某宝闲鱼下单技巧,一张票一般能便宜好十几块。

42块钱用在别的地方至少能买俩视频平台会员,或一个月的手游月卡,要是赶上游戏大促还能全款拿下一个不错的独立游戏。

从消费成本和“使用时长”来看,电影完全败北。

好莱坞电影走下坡路是老生常谈了,近两年围绕着好莱坞电影的形容词,几乎只剩下了无聊。

向来瞄准年轻受众的好莱坞电影2024年无一票房突破10亿,票房过亿的基本都是系列续作。

2024年票房排在前十的电影里,只有《默杀》和《异形:夺命舰》的观众相对年轻。


《异形:夺命舰》是近几年很少见的,带着一些邪典元素的大尺度科幻电影,宣传口径类似与“一刀未剪,是我能看的吗?”


《异形》和《周处除三害》,让电影院短暂变成“只有在这能看血浆画面”的场所,重新拉回线下观影的特殊性,只是能做到这点的电影极其有限。

还有另一点当属低质电影造成的观影体验极差,特别是那些宣传特有吸引力的实际质量很一般的,进电影院看完很难不骂街。

多少有仪式感的特殊场,都比不过看一次烂电影的寒心。

别的不说,去年国庆我跟朋友起个大早去品鉴《749局》,被男主的鸡翅膀和毫无逻辑的发疯剧情给震撼住了。


不知道在燃些什么

看完就是后悔,十分的后悔,浪费了钱和整整一个上午。

这几年人买东西都越来越注重口碑和“长期主义”,看电影也是一样的。

过去看到期待的卡司,喜欢的导演或者题材就冲了,但现在看电影豆瓣评分都靠不太住,注水严重。

看一个电影的依据逐渐从“想看就看”变成“周围人都说好“或者“电影里有梗不看就跟不上大家聊天”的时候再看。


很多电影从业者表示说去年“口红效应”失效,与此同时却好像注意不到口红本身都有点卖不动了。

2024年1-12月限额以上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去年下滑1.1%。此时再聊“口红效应”,不能再那么理所当然。

现在电影解说、在投影仪和IPad上看电影早就成为去院线看电影的“平替”。

还有很多年轻人开发出了“去酒店看电影”“KTV投屏看电影”的攻略。


与其说现在年轻人不爱去看电影了,不如说年轻人已经不再依赖去影院看电影了。

2019年《复联4》上映时,零点场票房就突破了亿元,无数影迷宁愿花上百元在午夜第一时间看到电影,最终电影狂揽42.5亿票房。

当下,不少进口电影票房在一两亿边缘徘徊,那种全民的电影狂热恍如隔世。


从上游投资来看,电影近年的投资回报率已大幅熄火。

去年,民营五大电影公司(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万达影视、博纳影业、乐视影业)的利润率都不算好看。

前三季度博纳、华谊、北京文化都有亏损,博纳亏了3.5亿元,特别风雨飘摇的是万达电影,净利润同比大跌282%。

贾樟柯、陆川、管虎、顾长卫、宁浩、胡玫等第五代第六代大导集体回归大银幕,热闹非凡,但票房号召力很明显不如新导演。

《风流一代》票房1029万,彭于晏主演的《狗镇》票房3268万,王俊凯主演的《刺猬》累计票房也才1.44亿。


口碑巨差的《749局》和《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闹出的大乐子让陆川和胡玫多少有点“晚节不保”的意思。

年底还出现了一个新词“老登电影”,讽刺那些被奉为圭臬却男味太重的经典电影。


票房就是投票。人们对这些老导演不太关心,与“老登电影”这个流行语诞生的初衷是很相似的,即“你的创作,我不喜欢”。

叙事陈旧,表达陈旧,或者说创作者本身与时代情绪和观众心理的脱节。

徐峥主演的现实题材电影《逆行人生》舆论翻车,被指责“富人演穷人”和“美化苦难消费苦难”,我想各中原因徐峥自己或许也搞不明白。


观众爱看李明德自杀式袭击大闹娱乐圈,无法接受208W主演软化现实矛盾的现实题材电影。

2024年大爆剧集《墨雨云间》和热门短剧指向了相同的内容元素——复仇和爽,小红书年度关键词“抽象”,几乎明示着当下年轻人最渴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不再渴望带有一丝虚假的同情注视,只希望能有充满激情的玩乐时间。

与电影投资的冷淡相对的是短剧行业的火热,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扩张至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电影票房。

互联网、影视公司、婚庆公司、餐饮品牌、MCN等行业抢着入局。影视人中周星驰、王晶、于正都要拍或者已经拍了短剧。


周星驰出品的首部短剧《金猪玉叶》

短剧赛道现在最热门的选手当属咪蒙,旗下厂牌听花岛制作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春节档爆火,《闪婚老伴是豪门》在抖快平台的总播放量超过8.5亿,首周充值量达到3000万。

值得一提的是短剧充值量并不等于利润,其成本大头不在拍摄而在于投流。

以《八零后妈》为例,“流水8000万的爆款短剧最终纯利润只有200多万”。

短剧的“快”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剧情节奏短平快毋庸置疑,制作快贴近热点和观众心理,上线后回收成本也非常快,“一部短剧从立项到上线也就30-40天”。

而一部现代短剧仅需50万制作成本,古装80万,多的也就百万成本。相比电影行业动辄千万上亿的投资,短剧确实算的上是影视行业中的“小成本”投资了。

不少电影行业从业者终于察觉到电影现在是在和所有的娱乐产品抢时间。

去年其实涌现了不少好电影,表达足够,当下却也不温不火,和电影的营销有很大的关系。

观众疲于看“导演被演员演技震惊”“夸张的观众reaction”“婚纱女孩/狗被感动哭了”的营销,这样的视频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业内人士都说“红利期已过,观众趋于理性”。

短视频爆款越来越少,百万点赞的短视频转化率也越来越低,更重要的是“爆款经验的失灵”。

复制爆款经验等于用同样的思路宣发,观感千篇一律。

没有强理由推动,看电影的短视频营销等于走马观花,看了等于没看。

比这操蛋的可能是,一部电影值得看的可能也就是短视频里那点噱头,看了不如不看。

行业的遇冷确实离不开时代和技术等一系列外部的客观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注水就能实现盈利。

观众的理性,从来都不代表对好作品的排斥。

“电影发明以后,人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没人希望被电影延长的三倍时间,是被营销诈骗,烂片背刺的又一次悲剧。

设计/视觉:Lvv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