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的大项目,让16个国家直摇头,日本德国都说“不敢接”。中国铁建却挺身而出,结果可想而知,亏了41亿。

看到这儿,多少人背地里笑话中国"吃亏上当",可谁能想到,这"亏本买卖"竟成了打开中东市场的“金钥匙”。



圣城麦加,伊斯兰教的中心,每年吸引着数百万穆斯林前来朝觐,履行神圣的宗教义务。

然而,如此庞大的人流也给麦加的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使得原有道路不堪重负,拥堵不堪,安全事故频发。



为了改善朝觐体验,提升国家形象,沙特王国萌生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修建一条连接麦加和麦地那的轻轨。

2009年,沙特政府为此抛出了一份高达600亿的巨额订单,向全世界展现了其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雄厚的财力。

然而,麦加所处的地理环境极其恶劣,漫天的黄沙、频繁肆虐的沙尘暴以及高达50℃的常年高温,都对工程建设提出了严苛的考验。



更棘手的是,麦加地区的地质条件十分特殊,松散的流沙遍布,如同潜伏的陷阱,给地基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任何基础设施的建设,稳固的地基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而流沙的存在,使得铁轨的变形成为潜在的风险,传统的施工经验在这里几乎失效。



除了自然环境的挑战,宗教因素也对工程进度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神圣的朝觐期间,一切施工活动都必须停止,以示对宗教仪式的尊重。



此外,每日五次的祷告时间,也需要停工,这无疑压缩了有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项目的成本。

对当地工人而言,停工期间依然享受全薪,但这对于承包工程的企业来说,却是实打实的成本支出。



面对如此艰巨的挑战,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即使是拥有先进高铁技术的日本和德国,也对这个项目连连摇头,坦言工程难度过大,风险过高。



据报道,全球共有16个国家先后放弃了竞标,600亿的巨额订单,在严苛的现实面前,似乎失去了吸引力。

就在这时,中国铁建挺身而出,以120亿元的价格一举中标。



在中国基建的版图上,从青藏铁路到港珠澳大桥,无数奇迹已经证明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实力。

这一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沙漠,决心在世界工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项目伊始,乐观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团队之中。

凭借中国在基建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完成任务似乎并非难事。

然而,随着施工的推进,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最初的乐观逐渐被现实的残酷所取代。



沙漠中特殊的流沙地质,让施工人员每铲下去都像是在挖“稀泥”,地基的固定和修正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循环工作。



为了防止沙丘的流动侵蚀施工现场,团队不得不持续开辟沟渠、构筑挡沙屏障,这些额外的措施使得材料费用成倍增加,预算压力陡增。



而50℃的极端高温,不仅对施工设备的耐受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严重影响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为了避开白天的酷热,施工团队只能选择在夜间作业。



然而,夜间视野受限,施工进度难以保障,工程进展缓慢,与预期的工期目标渐行渐远。

更令人头疼的是,甲方沙特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追加功能需求,这不仅导致成本进一步攀升,也迫使设计和施工标准不断调整。



合同最初规定土建采用美国标准,而系统却使用欧洲标准,这种标准的混用,给施工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协调难题,材料选型和工艺调整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各种意想不到的障碍接连不断,项目超支几乎成为定局。



一年半的预定工期眼看着就要过去,但工程进度却严重滞后,成本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压力如同泰山压顶般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面对如此困境,中国铁建的工程师们并没有退缩,他们迎难而上,发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基建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为了驯服桀骜不驯的沙漠,他们打破了传统的铁路建设模式,尝试在沙漠中植树固沙,以减轻沙尘暴对轨道施工的影响。

可是树木的生长也需要时间。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们又另辟蹊径,采用厚岩层回填、夯实地基以及特殊材料加固等方法,增强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施工技术上,中国工程师们也进行了大胆的改良。

他们采用低频碾压、冲击共振、振动冲挤等多重压实措施,对铁路全线进行了三次压实工作,确保路基的坚实可靠。



为了抵御随时可能袭来的沙尘暴,施工队伍还用沥青碎石进行固沙,并在铁路线两侧修建了拦沙沟和积沙平台,最大程度地降低风沙侵蚀的影响。



整个工程堪称一场与天斗、与地斗的艰苦战役,施工团队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只能边施工边设计调整,不断借鉴当地工程技术和美洲荒漠建设经验,快速积累经验,最终历时9年,硬是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当工程结束,进行最终决算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出现了:中国铁建亏损了41亿!

这消息一出,社会上立刻议论纷纷,许多人认为中铁建这次当了“冤大头”,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却换来了巨额亏损。

中国铁建团队面对外界质疑,百感交集。



他们倾注全部心血,克服重重困难,却被简单定义为"亏损"项目。那些不眠不休的付出,那些技术难关的突破,那些精益求精的坚持,或许只有经历者才懂其中艰辛。



41亿的亏损,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更何况是像中国铁建这样的国字头企业。

一时间,质疑声、批评声甚至嘲笑声不绝于耳,许多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等着看中国铁建如何收场。



然而,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这41亿的亏损,并非简单的经济损失,而是中国一项深谋远虑的战略投资,其背后的收益,远非金钱所能衡量。



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望而却步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攻克了其他国家都无法攻克的诸多难题,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工程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麦加轻轨项目,就像是一张闪亮的“金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基建的强大实力。



招牌打出去了,订单自然也就纷至沓来。

麦加轻轨的建成,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沙特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高铁线全面通车运行以来,其安全性、准点率和运力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朝觐期间,单向每小时7.2万人次的运载量,以及最小80秒的列车追踪间隔,充分展现了中国高铁的卓越性能。



沙特方面对中国技术和工程质量表示高度满意,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与中国的合作领域。

沙特由此提出了“2030愿景”计划,旨在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实现能源绿色转型。

而中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沙特实现这一愿景的最佳合作伙伴。



从吉赞经济城建设,到石油贸易合作,再到中东未来新城的隧道工程,一个个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每一项合作都价值惊人,规模均达数百亿乃至千亿级别。

可以说,中国用41亿的“亏损”,换来了更为丰厚的回报,而这份投资的红利,才刚刚开始显现。



沙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中国企业的赞赏,并积极鼓励更多中国公司参与中东国家的建设。

在沙特的穿针引线下,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承接了大量的基建项目,其中就包括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项目——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



这些项目,都是从麦加轻轨这个看似“亏损”的项目中“裂变”出来的长远机遇。



几乎一夜之间,来自南亚、东南亚、非洲甚至南美洲的基建订单,像雪片般飞向中国企业。

从高铁到港口,从光伏电站到高速公路,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留下了中国基建的足迹。



回顾整个麦加轻轨项目,最初的41亿亏损,在一些短视的人看来,或许是一次失败的投资,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代价。

然而,当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这41亿的亏损,并非真正的损失,而是一笔极具战略意义的投资。



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所谓“亏损”,有时只是通往更大成功的垫脚石。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下自己的观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