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光秃秃,现在变成彩绘墙。”春节临近,成都市青羊区草市街街道小关庙社区不少居民发现,北书院街路口变了样——一侧是“烟火巷子,向美食出发”的美食地标墙,另一侧是“北书院记忆”历史展示墙。

路口不远处, 一排排竹骨泥墙、具有川西传统民居风格的各式商铺、餐馆和茶馆映入眼帘,充满浓浓市井烟火气。居民小区里,改造后的院落干净整洁,墙面重新粉刷并绘上了各种花,地面重新平整硬化……“环境越来越好,商家生意也好了,我们生活也更方便了,‘烟火气’里有味更有序。”在这里居住了二十多年的裴海梅看在眼里,甜在心上。

盘活闲置资源、整合社会力量 老街区变“网红”

北书院街因明代正德十二年在此设立大益书院而得名,这里还有一代成都人的记忆——原“西南灯具城”旧址。经过时间的洗礼,这里一度出现基础设施老化、外墙体脱落、杂物乱堆乱放、商住矛盾突出等问题。

变化从2023年开始。为积极盘活闲置资源,草市街街道党工委通过走访调研、整合社会力量,引入同创集团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将原“西南灯具城”旧址打造为“网红”文化创意园区,不仅吸引不少文化类、创意类、时尚类、初创类企业入驻,同时为社区、居民、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办街区和谐邻里氛围活动提供阵地保障。


改造前


改造后

看到提升改造初见成效,去年,青羊区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进行路面、人行道整治及公厕升级改造等,同时草市街街道撬动北书院片区孙婆婆美蛙兔、锋味烧烤、巷巷火锅等商家累计投入910万元进行自主改造。“改造提升后的北书院片区吸引不少餐饮商户前来入驻,数量从几年前的18家增加到50家,再加上8个老旧居民院子,商户与居民之间的矛盾变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 小关庙社区党委书记左慧举例,此前经常接到居民关于餐饮商户油烟及噪音扰民等问题的投诉。


改造前


改造后

如何解决?左慧介绍,在落实 “微网实格”“门前五包”等制度的基础上,社区党委组织小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居民代表、商家代表等收集意见建议,累计开展“板凳会”3场,为餐饮商家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和在线监测系统,并加强夜间巡逻力量,减少噪音扰民 ,“但这些只能短期缓解商居矛盾,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常态化商户、居民共建共治共享体系迫在眉睫。 ”左慧说。

探索成立 “商居共治委员会” 商户、居民变朋友

“院子改得满不满意?”“满意!”“饭菜香不香?”“香。”

不久前,北书院街片区蓥华寺街27号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坝坝宴”,几十名居民和附近商户负责人聚在 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院子里的变化。“办‘坝坝宴’主要是庆祝院落改造成功。”居民杨勤黎说。

回忆改造之前的情景,杨勤黎感慨万千。“地下管道老化,加上附近新入驻的餐饮商户排出污水,院坝里管道经常堵塞。”


改造前


改造后

去年6月,听说北书院街片区成立民情发声志愿服务队,杨勤黎第一时间就把问题反映给服务队志愿者。“短短几个月,下水管道问题弄好了,同时社区还协调商家出资把院落大门、过道、墙壁都改得巴巴适适。” 杨勤黎说。


改造前


改造后

截至目前,社区民情发声志愿者队伍已吸引15名居民参加,化解商居矛盾纠纷8件,通过“微网实格”治理体系上报解决6件,居民、商家满意度达100%。

蓥华寺街27号院的例子只是北书院街片区探索商户、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一个缩影。

去年6月,社区党委书记、网格员、院落党员、居民代表、商家代表共同参与成立北书院街片区商居共治委员会 ,引导片区内商户与居民院落签订《共驻共建合作协议》,建立商居共议街区管理事务机制。

对于商户与居民角色的转变,孙婆婆美蛙兔火锅相关负责人李果深有感触。几年前,看中北书院街的文化底蕴以及整改潜力,李果及团队在这里开起了分店,“刚开业时,时不时会接到居民的投诉。”李果说,之后,通过社区商居共治委员会,与居民的沟通多了,居民投诉也没有了,生意也就越来越好了。

“有问题我们就及时改,居民看到我们的态度,也会经常来照顾我们生意。”李果说,为感谢居民的支持与理解,逢年过节,我们还和社区网格员、微网格员一起,看望辖区困难家庭、孤寡老人等,为他们送上生活必需品,“ 大家相处得像家人一样。”

“下一步,我们将把北书院街片区治理的做法推广到整个社区,让社区更有活力、共融性和烟火气,让居民和商家都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左慧介绍。(川观新闻记者 段玉清 成都市青羊区草市街街道小关庙社区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