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广电·天下泉城客户端1月24日讯 近日,由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在市政府网站正式印发。根据《规划》,到2025年,济南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建设新局面。到2035年,济南基本建成“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到2050年,济南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规划》是对济南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济南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
明确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规划》中,济南市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为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核心功能定位是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济南市明确了目标愿景,其中到2035年,基本建成“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基本建成,城市宜居水平全面提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塑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成为活力迸发、开放进取的创新之都;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更加彰显,成为人文厚重、包容大气的泉韵名城;争创碳中和示范城市,成为绿色智慧、幸福宜居的生态城市典范。
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成果,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03.2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43.5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3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1456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区(县)主体功能定位与要求,确定平阴县、商河县2个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济阳区 6 个国家级城市化地区和长清区、章丘区、莱芜区、钢城区4个省级城市化地区。按照整体稳定、局部细化、农业和生态优先的原则,细化确定镇(街道)的主体功能定位。
《规划》提出,以南山、中城、北田的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全域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构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副城支撑、双星协同”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主城包括中心城区及长清、章丘和济阳3个组团
系统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方面,济南将筑牢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屏障,统筹山泉湖泊、平原湿地、丘陵森林、公园绿地等生态空间,构建“一山一河、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为重点,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1.9亿立方米以内;到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下达指标以内。
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200万人以内,其中城镇人口1008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引导中心城区内人口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新动能发展空间集聚。提升长清组团、章丘组团、济阳组团、莱芜组团和钢城组团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人口吸引力,适当提高人口密度。提升县城人口集聚度,稳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
主城包括中心城区及长清、章丘和济阳3个组团,是济南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职能、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先行示范的核心地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建设区域性科技
创新高地、商贸物流中心的主要载体。
锚定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构建“两廊两核五区多点”的创新产业空间布局。“两廊”指京沪创新走廊及齐鲁科创走廊,发挥京沪高铁节点优势,推动泉城省实验室、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落户济南,以齐鲁科学城为核心带动齐鲁科创走廊沿线“强载体”升级。
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积极对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泉城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2 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消费集聚区,规划建设泉城路、中央商务区等都市级商业中心,提升商业中心功能品质,打造体验式、多元化的特色消费场景。
构建“1 个主中心-2 个副中心-11 个次中心-28 个地区中心-N 个社区中心”的网络化公共中心体系。
强化中心城区与长清组团、章丘组团、济阳组团空间协同,在主城范围内构建“依山拥河,泉湖相济;双十字轴带,多中心网络”的空间格局。南依泰山北麓生态涵养区,北拥黄河生态文化带,锚固山河相连、城绿融合的生态基底。延续山泉湖河城相交融的特色风貌,突出城泉共生的发展模式。以泉城特色风貌轴、东西城市发展轴构成城市综合发展十字轴,以东部智造动能轴、北部新城动能轴构成城市新动能十字轴,作为引导城市功能集聚的双十字轴带。划分七大组团,培育公共中心体系,强化轨道交通支撑作用,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主城格局。
构筑“一轴十廊多节点”的中心城区总体景观格局
《规划》中提到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政策,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要求,在绿色低碳、城乡融合、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塑造样板典范。
促进高等级文化、体育、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城市主中心和起步区城市副中心集聚,重点新建一批高品质、特色化公共服务设施。补齐丁太鲁、泺口、宋刘、七贤-杨庄等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结合居住用地供给和人口发展趋势,做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的预留保障。
构筑“一轴十廊多节点”的中心城区总体景观格局。“一轴”为连接千佛山、古城、大明湖和鹊山的泉城特色风貌轴,展现泉城山水意象和文化魅力。“十廊”为黄河、小清河、经十路等10条景观廊道,优化景观河岸和道路两侧的景观界面。“多节点”为展示泉城形象、体现时代特征的重要景观节点,重点引导 CBD、奥体中心、西客站、东客站等地标区域景观建设。
《规划》中提出,济南将构建“一核五廊多片”历史文化保护格局。保护济南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和延续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格局和山泉湖河城一体的风貌特色,构建“一核五廊多片”历史文化保护格局。一核即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五廊即黄河、胶济铁路、玉符河、小清河和绣江河 5 条文化遗产廊道。多片即洪范泉村文化遗产聚集区、榆山交通重镇文化遗产聚集区、方峪村寨文化遗产聚集区、灵岩寺泉茶文化遗产聚集区、摩崖造像文化遗产聚集区、华山华阳宫古建筑文化遗产聚集区、云台寺泉水寺观文化遗产聚集区、三涧溪百脉文化遗产聚集区、相公庄镇章丘故城文化遗产聚集区、朱家峪古村落文化遗产聚集区和嬴牟文化遗产聚集区等11片历史文化遗产富集区域。
构建“一轴二廊三通道”对外综合交通主骨架
把握“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机遇,积极开展现有遗产点文物提质升级,结合古城保护更新,统筹文化、商业、居住等各类空间,重点推进泉水申遗环境整治、泉水展示系统建设、泉水周边业态升级、泉水空间活力提升等工作,全面优化片区功能品质。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相关要求,加强对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保护。
发挥济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富集的优势,与泰安、曲阜、邹城协同打造凸显齐风鲁韵、体现时代精神的“山水圣人”文化轴。以泰山-古城-黄河轴线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为重点,挖掘泰山、黄河、泉城等世界级文化符号价值,统筹保护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自然景观要素,协同开发区域旅游资源。
《规划》中提出,济南将构建“一轴二廊三通道”对外综合交通主骨架,承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重大战略,连通国家主要城市群,强化陆海联动的支点作用,建设成为面向亚太、连接亚欧的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到2035年,基本实现与省会经济圈内城市1小时通达,与省内各市2小时通达,与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关中平原、山西中部、辽中南等周边城市群3小时左右通达,6小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规划建设以遥墙国际机场为核心载体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畅通国际国内网络链接。规划建设以铁路济南站、济南西站、济南东站、莱芜北站及起步区公路客运站为核心载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区域辐射能力。规划建设以铁路大明湖站、东沙王庄站、历城站、长清站、济阳站、章丘站、钢城站、商河站及平阴和平阴东公路客运站为主体的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地区连通水平。强化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之间高效链接,完善场站设施,通过联络线、轨道交通等实现综合客运枢纽之间的连通。
促进内河水运复兴。重点打造小清河国家高等级航道,深化京杭运河-小清河连通可行性研究,打通济南至羊口江海联运通道。建设济南港地区性重要港口。有序推进小清河沿线港区建设,完善疏港铁路规划建设,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2035年,济南市域各城市组团、县城之间1小时通达
建设具有泉城特色的高品质、多模式、绿色低碳交通系统。到2035年,济南市域各城市组团、县城之间1小时通达,主城内部95%的通勤出行单程时耗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到2030年,城市绿色出行(含公共交通、步行、非机动车)占全方式出行比例不低于70%;到203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
构建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战略。构建“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主体、中运量及常规公交为基础,特色和个性化公交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满足乘客多样化公交出行需求。强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以高速(城际)铁路为骨干,以市域(郊)铁路为纽带,以城市轨道交通为基础,融合特色公共交通服务,强化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衔接,实现都市圈多层次轨道网络化布局、立体化换乘。完善主城轨道交通线网布局。以轨道交通串接各级公共中心,实现主城内各组团之间半小时通达。合理配置轨道交通场站设施用地,在现状及在建场站的基础上,适度预控轨道场站用地。倡导轨道交通站点与多级中心耦合开发模式,推动与地面公交、步行和非机动交通一体化衔接。
围绕核心领域,建设数字济南。推进 5G 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黄河流域信息枢纽。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时空大数据平台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步发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将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全面衔接,统筹安排保障通信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记者:李雨
编辑:楚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