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90年2月的一个普通早晨,解放军38军河北保定的驻地政治部大门被敲响了。

当门口的卫兵在疑惑中打开大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等候在门口,在外甥的搀扶下他如一尊英雄雕像一般令人心生崇敬。



“老人家,请问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呢?”卫兵热情地将老人请进接待室,工作人员也早早地端上热茶,耐心地倾听老人的问题。

“我是李玉安,想向组织说明情况。”此刻的老人似乎有些紧张,他思考片刻后,缓缓说道,“我并没有牺牲,课文写错哩。”

一、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后240万中国志愿军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同为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朝鲜并肩作战,对抗由美国组织、打着“维护和平”的名义、悍然干涉朝鲜半岛内政的“联合国军”。



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为了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万众一心,共同抗敌。



中国军人在朝鲜战场上不畏强敌,奋勇杀敌,在初期靠着炒面和冻土豆充饥的困境里,在缺少飞机和坦克等重型军事装备的支援下,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



以超人般的毅力和惊人的勇气,克服了千难万险,如猛虎下山,如蛟龙入海,将脚穿皮靴、手段机枪、开着坦克和飞机等精良装备的“联合国军”一路打退至三八线之后。



彻底粉碎了美国企图插手朝鲜半岛内政、扶持反动政权的阴谋,创造了军事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战役典范和奇迹,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勇气和忠诚的赞歌。



1951年,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国,写下了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不仅报道了战场上中国军人们的英雄事迹,此后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魏巍生动的文笔,和人民英雄们动人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此,志愿军们被无数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魏巍提到了朝鲜战场上所发生的一次极为壮烈的战斗——松骨峰阻击战。



为了围歼向南抱头鼠窜的美国军队,中国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战士们,在无险可守的困境中,仅仅只以全连百人之力,以一挡百,奋力截击上万敌人十几个小时,为主力部队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面对战士们的牺牲,被志愿军深深震撼的魏巍,有感而发,满怀深情地写道:

“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李玉安……李树国。……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随着文章被广泛传播,这些牺牲战士的英魂如同一座座散发光亮的精神灯塔,永远伫立在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中。

时间回到1990年,此刻,在接待室里,老人缓缓拿起课本,指着书上的名字,颤抖着说道:

“我并没有牺牲,我就是当年参加松骨峰战斗的李玉安。”

二、英雄李玉安

李玉安



出生于1923年山东张县吴坝村的李玉安,和当时生活在旧社会,被剥削和压迫的成千上万劳苦大众一样,是一个生长在贫苦农家的孩子。

在他出生后,李玉安的父母对这个可爱的孩子既有疼爱,也有叹息,因为家中此时已经有了九口人。

在当时那个连吃口饱饭都是奢求的社会里,抚养一个孩子对李家父母来说尚且是十分困难的,更别说李玉安还有许多哥哥姐姐同样需要抚养。



1946年,在贫穷和苦难中顽强长大的李玉安,没有过多思考,在众多职业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

不过他选择的并不是相互攻伐、巧取豪夺、压迫人民的旧军队,而是一支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愿意为百姓流血牺牲的人民子弟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这支人民军队中,李玉安找到了信仰,得到了历练。由于他热情积极,敢打敢拼,服从纪律,以服务人民为己任,一年后便被党组织选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此后他继续跟着解放军部队转战全国,参加了四平会战、辽西会战、平津战役和渡江作战等重大战役,先后一共了荣立10次军功,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就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战斗英雄。

1950年10月,27岁的李玉安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中国志愿军,被组织任命为中国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下的一个副班长。



11月30日的清晨,太阳还未从地平线的另一端升起,李玉安和战士们早已经脱离大部队,先行出发,爬上了尚未弥漫硝烟的松骨峰,奉命截击抱头鼠窜、拼命向南试图撤退的美军2师第9团。

但是此刻,严阵以待的一百多名志愿军战士们并不知道的是,此刻赶向松骨峰的美军并不只是一个团的寥寥残兵,而是整整三个师的上万敌人,一场载入史册的阻击战即将爆发。



几十分钟后,当黑云压境般的美军出现在李玉安的视野中时,这位九死一生的战士并没有因此而胆怯,他深知自己现在肩负重任,虽然在人数上他自己的部队是处在劣势之中的,但是他和在场所有的志愿军人们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对于李玉安而言,他和战士们的任务并没有随着战斗难度的骤增而改变,依旧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拦住企图越过松骨峰的美军。

此时,松骨峰下的美军经过多日的跋涉,虽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他们心里清楚如果不能越过眼前这座小小的山峰,那么等到被身后的志愿军主力部队赶上,等待自己的只有全军覆没的命运。



所以当占据松骨峰有利地形的志愿军打响第一枪之后,他们罕见地爆发出了向南撤退之前从未表现过的顽强斗志,凭借自己在武器上的优势,向李玉安所在的3连发起了疯狂的反击。

一时间,美军的大炮和坦克猛烈开火,如雨点般密集的炮弹砸向山顶。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在接下来的5小时内发起了5次大型冲锋,让志愿军损失惨重,不过他们困兽犹斗般的进攻并没有让他们取得丝毫成功。



在3班班长已经牺牲的情况下,李玉安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当机立断顶了上去,接替指挥剩余的战士继续用快要见底的子弹和手榴弹继续阻击上山的敌人,在补给消耗一空之后,他更是毫不犹豫地端起刺刀,和美军近身肉搏。



作为战地记者的魏巍此刻跟随1营营长王宿启和大部队往松骨峰战场赶来,在望远镜中,王营长恰巧看到了李玉安端起刺刀向敌人冲锋的身影,并将他的名字告诉了魏巍。

这如史诗般壮烈的一幕打动了这位作家,让他牢牢记住了李玉安的名字。



随着美军部队被志愿军主力剿灭,打扫战场的士兵立刻前往松骨峰寻找幸存的战士。当时在可以容纳一百多人的阵地中,到处都是战士们的遗体,只有7位战士依然活着,但都身负重伤。

而3连战绩斐然,光是阵地前的小坡上就有600多具美军的尸体,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想要过山的敌人。

因为李玉安早已冲出了阵地,所以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被发现,当魏巍看到最早的幸存者名单时,自然没有找到他的名字,于是就惋惜地认为此时李玉安和其他战士一样已经牺牲了。



后来,当李玉安在成堆的尸体中被发现时,他已经因为全身多处中弹以及肋骨骨折而陷入昏迷,直到他在医院的病床上脱离危险,清醒过来之后才最终确认了名字。

与此同时,魏巍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已经发表,他的名字已经和其他烈士一起被记录在文字中,被全中国人民所铭记。

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此时的接待室,已经有战士和干部慕名赶来,想要见见这一位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活烈士”,李玉安向他们解释道:

“我读过这篇文章,之前同村的小孩子问我是不是课本中的那位,我想同名同姓的人多着,这位‘李玉安’或许是另一位战士。”

后来,由于考虑到重伤带来的身体残疾,组织拒绝了大病初愈的李玉安想要重返前线的申请。



于是,这位功勋卓著的老战士复员返回国内,在黑龙江省巴彦县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粮库工人,继续为人民发光发热。

他对自己的光荣履历很少提及,虽然身体的残疾影响了他的健康,但是在工作上依旧勤勤恳恳,毫不马虎。



其他工人只知道他是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复员军人,再加上平日里他待人接物热情和善,平日里都很敬重他。



退休的几年后,在机缘巧合之下,李玉安和当年幸存的战友重逢,这时候他才知道由于他昏迷多次,身份并没有得到准确的确认,所以当年部队里都以为他真的牺牲了,甚至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真的是(作家魏巍笔下的)李玉安。”

听完老人的讲述,在场的众人感慨万分,纷纷敬起了军礼。



然后“活烈士李玉安”的消息传遍了整个38军,再然后传遍了全国,组织认真地对比了档案确认了他的身份。

李玉安和魏巍



魏巍知道了之后,第一时间赶来,想要亲眼见见当年这位让他印象深刻的,勇敢的志愿军战士。

1997年2月10日,李玉安烈士病逝,享年74岁,走完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的一生。



正是千千万万个如李玉安一样不忘初心、敢于牺牲的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今天。

他们的精神遗产将随着中国人民的血脉一起,传承一代又一代人。

总结

在魏巍送给李玉安的作品集扉页,有一句他亲笔写下的话。



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李玉安英雄的一生,也是送给所有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了青春、热血和生命的烈士们,最真挚的赞美:

“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