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无论是军旅新闻,还是影视作品,木柄手榴弹凭借独特的外观,一直为大众所熟知,实际上它的正式名称是“M24型柄式手榴弹”,简称“M24手榴弹”。



这是一款由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设计制造,并且被到沿用二战结束、甚至今天的手榴弹,因其独特的外形一直被各国军队所熟知。

同时,还因为它优秀的杀伤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盟军称为“高爆手榴弹”。



中国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M24型柄式手榴弹居功至伟,是中国军队最常用且大量仿制的手榴弹之一。

直到今天,我国军队依旧会训练战士使用这款木柄手榴弹。

那么它的威力究竟如何?又为何和我军结下不解之缘呢?

一、欧洲盟军噩梦



早在1915年,德军就研制出了最早的木柄手榴弹原型,“15型手榴弹”,其形状和现在被大众所知的经典外形不同,它的木制握柄更短,没有适合士兵手掌抓握的弧形设计,顶部填装炸药的小筒也设计得十分笨重。



这些手榴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军队大量生产和使用,但是因为它类似木槌一样笨拙的外形,被当时的英国军队戏称为“马铃薯捣碎器”。

随着1917年,德国在一战中的投降,其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德国作为战败国家,应该只保留有限的军事实力,必须销毁早先在军队中服役的大量飞机、坦克、战舰等军事装备,



但是看似粗糙的15型手榴弹却由于英国和美国的轻视被遗忘在了德军的军械库中,逃过一劫。

时间来到了1924年,因为长期缺乏保养,这批15型手榴弹逐渐变成了废品,不能被继续使用,于是德国开始对其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改进。

M24型柄式手榴弹



最终,经过改进后的15型手榴弹,延长了握柄,添加了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弧形设计,并且加大了顶部小筒的炸药装填量,并将引信改为握柄底部抽绳击发,于是这款二战中被大量配备使用的M24型柄式手榴弹诞生了。

M24手榴弹由头部装满TNT高爆炸药的薄钢板壳体,点火器和雷管,木制的握柄,以及握柄底部的安全盖,和安全盖下长长的拉绳组成。



在德军生产的M24手榴弹头部的壳体上有一句德文,“VOR GEBRAUCH SPRENGKAPSEL EINSETZEN”。

这句话是手榴弹的使用说明,意思是“使用前需插入引爆器”,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雷管。

1939年,纳粹党执政的德国用“闪电战”的新型战术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随着法国、苏联、英国、美国等盟军军队先后加入欧洲战场对抗德国,他们惊恐地发现在上一次战争中被嘲笑为“马铃薯捣碎器”的木柄手榴弹,今天却“大显神威”。

欧洲盟军配装的类似鸡蛋的卵形手榴弹和这款拥有长长握柄的M24手榴弹相比,不仅在投掷距离上更短,杀伤威力也比M24手榴弹小了不少。



其原因在于,首先M24手榴弹特殊的握柄设计可以让士兵更好发力,从而延长手榴弹被抛出后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对更远距离的敌人进行袭击,能够达到“只见火光,不见其人”的效果。



其次,它并不是靠手榴弹爆炸所产生的大量弹片进行杀伤,而是单纯的靠内部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巨大热量和冲击波直接对目标造成伤害,这是德国军队专门针对盟军的堑壕,所拥有的外部难以突破、内部却又十分狭窄的特点,专门设计的。

而且,M24手榴弹不仅可以对一般战斗人员有效杀伤,还能对拥有厚重装甲的坦克发挥奇效。



由于其只靠爆炸来产生伤害的杀伤原理,当德军把整整七支M24手榴弹捆绑在一起时,可以甚至当成反坦克手榴弹来使用。



盟军坦克在这些木柄手榴弹的袭击下,经常损失惨重,十不存一,这给德军带来了极大的战场优势。

这样被动的局面直到盟军坦克在外壳上,加装了专门用来防御M24手榴弹的倾斜装甲,才得以挽回。

二、中国大量仿制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军德械师曾大量采购并配备了德国M24手榴弹。



但是这些在德国生产的木柄手榴弹对中国军人来说有一个小缺点,那就是365毫米长的手榴弹只适合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的手掌进行抓握和抛投。

但是其优越的性能已经得到了中国军人的好评,于是巩县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在经过对M24手榴弹的研究和试验后,生产出了全长243毫米的中国巩式手榴弹。



由此中国开始不再依赖来自德国的木柄手榴弹供应,开始使用和量产更适合中国人的巩式木柄手榴弹。

而且相较于其他国家广泛使用的卵形手榴弹,德国的木柄手榴弹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更低,这也是中国最终选中M24手榴弹,进行大量仿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卵形手榴弹的生产需要专门的机械在外壳上预刻纹路,然而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外国势力的殖民和经济掠夺,加上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尚未被推翻,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相比于外国军工科研实力薄弱,所以技术壁垒和生产力发展的局限让当时的中国难以实现卵形手榴弹的批量自主生产,只能从国外采购。



但是生产木柄手榴弹所需要的难度却不高,可以仅用简单的车床和模具来进行制造,所以无论是国民党位于中国西南大后方的民族兵工厂,还是中国共产党在八路军敌后根据地中的“土作坊”,木柄手榴弹都能被大量生产。

在抗日战争中,木柄手榴弹居功至伟,而这一款性能优越、杀伤效果好的手榴弹,作为主要武器之一,为八路军在游击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由于质优量大,八路军在战场上面对侵华日军,往往会选择向敌方所在的地区投掷数量众多的木柄手榴弹,以此造成堪比大炮的火力覆盖效果,成功在发动进攻之前抢先击毙大量的日本侵略者,让日军陷入混乱。

而日军一方使用的是传统的卵形手榴弹,所以他们无法将这些手榴弹成功掷向八路军所在的阵地。



像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的第一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胜利——平型关大捷中,因为我军“高打低”的优势,日军的卵形手榴弹就可能会因为其圆润的外观而滚落下陡峭的山坡,对敌人自己的友军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我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抗日战争中,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各地游击队和民兵等共产党抗日武装,一共投掷了超过3000万支木柄手榴弹。

而侵华日军和伪军遭受的伤亡,三分之一都是这款手榴弹造成的。

三、我军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针对老式的巩式木柄手榴弹进行了升级和研发,设计了承袭德国M24手榴弹风格和性能的,国产67式木柄手榴弹。



67式手榴弹的优点在于,首先它生产成本比德国M24手榴弹更低,但是由于中国的军工制造业在进入新社会后,摆脱了对外国的技术依赖和资本家的剥削,开启了蓬勃发展的飞升期。

所以相比于抗日战争中的巩式木柄手榴弹,其改变了木制握柄的形状,并且增加了更具杀伤力的破片,在质量和性能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真正做到了质优价廉,在60年代成为了我军的制式装备。



我军当初对这款67式木柄手榴弹的设想是,在战争期间,战场上的士兵每人可以做到携带20支,民兵则配备4支,人民群众也要做到人手1支。



所以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开足马力,一共生产了20亿支67式木柄手榴弹,如此庞大的数量可以轻轻松松装满2万多节火车皮,号称“打到第三次世界大战都用不完”,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武装”。



经过估算,若是将这些手榴弹集中引爆,其爆炸所产生的威力,完全相当于一颗12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



如今,随着我军已经完全迈入了军事现代化,虽然早已不再使用这些木柄手榴弹,更多部队选择配备了86式卵型手榴弹,但是它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依然被当作士兵的训练弹和教练弹进行使用。



我军最新的卵形手榴弹和木柄手榴弹各有千秋,一方面木柄手榴弹虽然外形奇特,重量上也比卵形手榴弹更加重,不便于携带,但是它优秀的抛投距离和落地后不会随意滚动的优势,依旧在手榴弹中“独领”风骚。

总结

无论是在二战欧洲战场上,还是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上,木柄手榴弹都凭借自身优异的特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这款在设计上独一无二的手榴弹的出现,德国可以在二战初期取得巨大优势,给英美盟军带来了沉重的损失。



在抗日战场上,侵华日军最为恐惧的,莫过于八路军战士使用的两件“神兵利器”,一个是ZB26捷克轻机枪,另一个则是木柄手榴弹。



毫不夸张地说,木柄手榴弹在世界兵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给日后世界各国的武器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模板和案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