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1941年,彭德怀拟安排滕代远担任115师师长,毛主席很快予以否决》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1940年10月,在集总主持全面工作的彭德怀误听了朱瑞的一面之词,准备将罗荣桓调离山东。
我们注意一下“1940年10月”这个时间点。
老覃在上个月的12月4日发布了《百团大战是背着毛主席擅自发起的吗?彭德怀晚年坦承:当时急了点》一文,文中说了,彭德怀在1940年7月22日以八路军总部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军委上报了发起百团大战的《战役预备命令》。
百团大战在1940年8月20日打响,不过,最初的战役名称并不叫“百团大战”,而叫“破袭正太铁路战役”,一开始,参与战斗的人数仅为22个团。
但是,仅仅在两日之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不断自觉加入,人数很快就达到了105个团27余万人,故称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的战斗时间原先预定为半个月,但抗日军民热情高涨,越打越过瘾,越打战果越大,一时半会停不下来。
那么,到了“1940年10月”这个时间点,正值“百团大战”大战第一阶段的胜利刚刚结束,第二阶段的战斗正在紧接着要发起时。
大家都对抗日前景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似乎,全面抗战的胜利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局促在延安一隅的毛主席,却以他那超越时空的洞察力关注着世界风云的变幻,以无与伦比的智慧飞速地筹划着破局的最佳手法。
当希特勒开始侵吞奥地利和捷克,他就料定欧洲大战势不能免,一旦英法无法从战争中抽身,
日军将会南下东南亚,继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而根据蒋介石的尿性,国内的投降主义将会重新抬头。
该年7月5日,毛主席就在《新中华报》发文严肃指出了这一严重危险。
而在当时,日、蒋正紧锣密鼓地举行“香港秘密会谈”。
到了7月23日,日文代表铃木卓尔和蒋方代表宋子良已经分别遵照板垣征四郎和蒋介石意旨,达成了相关协议。
彭德怀发起的“百团大战”,惊起了一滩鸥鹭,也惊碎了蒋介石的投降梦。
但是,毛主席并不仅仅着眼于“百团大战”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中,他还从另一面审视“百团大战”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从而洞察到了其中的巨大危机,焦躁不安。
是的,有些事,是一定要做的。
但不能做得太过,达,犹不及也。
到了10月,华北的八路军还在四面出击。
他有心叫停,但战役是性情刚猛的彭德怀发起的,而且,捷报还在频传。
他犹豫了。
罗荣桓在这个时候致电中央要求回延安学习或到其他战区工作,而彭德怀也准备将罗荣桓调离山东,他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山东。
相对而言,山东显得比较平静。
在“百团大战”的大背景下,朱瑞对我党在山东的工作是非常满意的,他乐观地认为,我军在山东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其中,争取到了山东人口的50%,活动区域也拓展到了60%。
陈光则在朱瑞总结的基础上,信心满满地提出了要集结兵力建立正规的主力兵团,大规模地开展“运动游击战”的战略构想。
罗荣桓却忧心忡忡地指出,在敌、我、顽的三角斗争中,我党力量尚处于劣势,三方角力,“日伪第一,顽军次之,我居第三”。
罗荣桓一语否决了陈光的战略构想,力张继续执行毛主席在瓦窑堡提出的“游击战的方针”。
对目前参加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役,他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不宜过早暴露实力而招致敌人的疯狂报复。
不得不说,罗荣桓的想法和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高度吻合的。
老覃早年在题为《有纬地经天之才的罗帅,一年内发展了一百个团,毛主席说发现太晚》一文中说了,罗荣桓是最早就跟随在毛主席身边的十大元帅之一,他的一生,都在坚定不移地跟随着毛主席前进,也因此被毛主席称为 “一生共事的人”。
毛主席根据自己对罗荣桓的了解,亲自提笔起草电文,让罗荣桓继续在山东安心工作。
并开始将山东的党政军大权集于罗荣桓一身。
事后证明,毛主席这一决策无比英明。
毛主席自己也非常欣慰地说:
“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