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采自中国190余个地点的䶄类和鼢鼠类啮齿动物的数千化石标本分成6族、29属(含14个化石属和15个现生属)和96种(含化石种69个,现生种27个)。为修订形态特征重新测量和计算了相关数据;为清晰体现标本的准确形态,绘制了157幅插图。为积累原始资料,详细列出了不同属种的地理分布和标本产出层位的测年数据。探讨了不同属种的起源、进化、绝灭、现存及其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
本书是研究古哺乳动物学、动物考古学、动物学特别是啮齿动物学、精细生物地层学、环境学等的不可多得的读物,可供这些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科普等工作者参考。
大约在三四年前,《中国古脊椎动物志》丛书(以下简称“志书”)啮齿类分册的两位主编李传夔和邱铸鼎先生在初审由郑绍华先生编写的该册䶄科和鼢鼠科的初稿时发现,书稿篇幅庞大,内容涉及了很多重要地点和剖面的发表过但未曾研究过的大量标本,并附有大量的测量和统计数据和图、表,内容极为丰富。鉴于志书乃基础性专业读物,要求简明扼要,不宜大量使用数据和表格等,然而这些数据和资料却极其珍贵和重要。如何既能符合志书的要求,又能使这批珍贵的原始资料得以保存,能与读者见面,李、邱二位和我就此作了多次商讨。最终,我们建议郑先生将原稿一部分浓缩后在志书中发表(已于2020年10月出版),而原稿则以专著形式在《中国古生物志》中发表。由于没有了志书撰写要求的约束,郑先生更全面系统地整理了我国所有已知䶄和鼢鼠类的材料,除了大量的仅在文献中列举而实际上并没有研究过的材料,还包括了大量郑先生本人在相关地点长年采集而尚未研究的材料,这使研究和撰写的工作量大增。可能考虑到任务繁重,且自己年事已高,从2019年初开始,他邀请了多年专攻䶄科的张颖奇研究员和以鼢鼠类为研究对象的他的学生崔宁参与其中。经过不懈努力,这部饱含一位奋斗多年的学者的丰富经验,又经相关专家审阅并修改之后的专著《中国的䶄亚科和鼢鼠亚科化石》初稿,终于在我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
一年多以前郑先生就约请我为他的这部专著写序,我也答应了。我深知这本应由我国小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掌舵人李传夔先生来写的。遗憾的是,李老已于2019年10月离我们而去。这个任务才落在了我这个主要从事大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人的头上。这已是我第二次为我国小哺乳动物方面的专著作序了。第一次是在大约15年前,为邱铸鼎先生的《内蒙古通古尔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群》写代序。我之所以答应为小哺乳动物化石方面的专著作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从心底里涌动的对我国研究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同行们的敬佩之情和总觉得应该为他们经过长期潜心钻研和付出而获得的常常不大为人关注和赏识的真知灼见做点什么的冲动。
古生物学是一门经验科学,需要长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在研究上有所进展。小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尤其如此。使用水筛洗法采集小哺乳动物化石的方法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受到重视。这种方法使小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单个牙齿的采集量大幅增加,其数量常以百千计,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在同一地点或剖面中连续多层采集。这是在以“鸡窝”状为主要赋存方式的大哺乳动物化石中很难见到的,也成为小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独特优势:连续多层采集的化石既可提供物种在时间上演化的细节,又可提供更精确的地层顺序,再加上其他确定地层绝对年龄的手段(古地磁、稀有元素同位素等),这使其成为研究生物演化和年代地层学的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小哺乳动物化石个体小,无论野外采集还是室内研究都需要具有非常严谨和精细的工作作风和长期坚持的毅力才能完成,在标本量极大的情况下,其工作量和难度更大。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专业要求下,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逐渐成长了一批以超常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为特征的研究人员。本书作者,特别是郑绍华先生,就是这一批人中的代表和缩影。有和郑绍华先生共事过的同事曾对我说起,郑先生勇于“啃硬骨头”,敢于触碰那些令人头痛的困难而复杂的工作(例如䶄和鼢鼠),工作中不因循守旧,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并能持续不断地坚持下来;他对自己所做过的工作、所研究过的标本,几乎件件样样都有详细的记录,有时配以非常漂亮的素描图,这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虽然对本书作者们的严谨细致的作风早有见闻,但是看了专著的稿子后,我还是感到了意外和震惊。本书中关于䶄和鼢鼠类牙齿结构术语和测量及运算方法的精细程度,对每件研究过的标本的原始产地和层位和原始测量数据的记录,以及在研究历史中对每一篇文献中所提及或研究过的标本鉴定的正、误判断都有明确的记载。这是郑先生在其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对䶄和鼢鼠这两类化石研究积累的经验之大成,其中包括许多从未发表过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和独到的见解。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张颖奇对䶄类和崔宁对鼢鼠类的多年研究的成果。正是这些珍贵的资料构成了本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料初看起来似乎有些烦琐,对于专著来说甚至有点另类。但这些原始数据是作者对大量多年原始记录的整理和无数遍细心核查订正的结果,没有平时的长期积累,是根本无法把如此庞杂的资料整理成文的。我相信,对于未对原产化石的地点和层位采取水筛洗法重新采集化石的后来学者来说,这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无可取代的第一手确切的档案资料。
作者在这两类鼠类的实际材料的记述和介绍之后分别列出了这两类动物的系统演化设想和分类示意图。这是作者采取传统的以进步特征作为分支起点的基本原理手工构建而成。作者也曾多次尝试运用分支系统学计算机程序(PAUP,TNT等)建树,但得出的结果并不理想。应当指出,当前在古生物学界还有很多人并不想完全依赖这些计算机程序所得出的推论。本书的分支构想是作者对这两类动物经过多年研究和多次反复推敲后形成的设想,应不失为老一代科学家依据实践经验得出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至于其恰当与否,就留给后人去验证吧!
邱占祥
2022年3月18日
点击图片可跳转购买
本册图书编者信息及目录
《中国古生物志》新丙种出版品目录
本文摘自科学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中国古生物志 总号第203 册 新丙种第32 号 中国的䶄亚科和鼢鼠亚科化石》一书,内容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编辑:孟美岑)
“中国古生物地层知识库”全面收录《中国古生物动物志》内容资源
欢迎订阅使用
订阅咨询请联系科学出版社数字销售部:
010-64014357
wangwenle@cspm.com.cn
产品简介及功能参见: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