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中国人家喻户晓,但毛主席的母亲相信很多人并不了解。毛主席的母亲叫文七妹,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裔,她生在动荡年代,从没接受过系统教育,但却用一生塑造出了一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
更不为人知的是,毛主席的母亲竟是一位童养媳。她到底是怎样影响了毛主席的成长呢?这个朴实又伟大的母亲,又有着哪些不平凡的故事呢?
文七妹的早年生活
毛主席的母亲在1867 年出生,她本叫文素勤,因排行第七,乡亲们图顺口,就叫她文七妹,这名字叫着就定了。虽然她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裔,可这来头没给她生活增一丝光彩。幼年的她,日子不好过,家里条件差,没上过学的她也早就习惯了艰辛。
因为风水先生的一句话,他的祖父就把十三岁的文七妹,许配给了毛家十岁的男孩毛贻昌,上门当童养媳。年仅十三岁的她迈进毛家门槛时,对眼前一切感到好奇。毛家房子不大,摆设简单,可对一个小姑娘来说已经算不错了。
文七妹既没哭闹,也没抱怨,依祖父教的礼数恭敬行事。毛家日子不宽裕,可他们瞧着这小女孩不光手脚麻利,待人还温和,最初收童养媳时的冷漠也渐渐没了。文七妹每天起早贪黑,帮着做家务、下厨房做饭,甚至学着挑水、劈柴,哪怕肩膀磨得红肿也不吭声。
有时忙完一整天,她就在昏黄灯下缝补毛家人衣裳。毛家人看在眼里,心里也多了几分疼惜。正是这种默默付出的日子,让文七妹逐渐适应毛家节奏,也赢得家人喜爱。在这个小屋庭院里,她开始慢慢融入,似乎这样的生活成了注定的轨迹。
毛主席的诞生
文七妹的生活看似走上正轨,可命运偏不放过她。嫁入毛家几年,她接连怀孕两次,可孩子都未满周岁就夭折。文七妹整个人陷入痛苦深渊,几天几夜不吃东西,也不开口说话。直至第三次怀孕,文七妹心底既有希望冒头,又恐惧满满,小心谨慎地照顾自己。
怀胎十月,她一边为毛家干活,一边忍着身体不适,不让任何人操心。1893 年冬天,文七妹生下个男孩,文七妹给孩子取名毛泽东,字润之。为保住这个孩子,她带着丈夫连佛都拜了,只要能让孩子活下去,文七妹什么都乐意去试。
除此之外,她还寻思些实际的办法,日常饮食稍作改善,多弄些菜,哪怕自己饿着。天气一变,就连夜摸黑把孩子抱进怀里捂暖。逢年过节,总想法子给孩子添顿好饭。身子累了就硬撑着,日子再难也不吭声,就想把孩子养大,养得健康、平安。就这样,毛主席慢慢长大了。
毛主席的成长与母亲的影响
文七妹瞧着渐渐长大的毛泽东,心里明白,这孩子骨子里与众不同。但是丈夫毛贻昌是个实在人,做生意在行,他觉着,经商来钱快,还能让一家生活变好,儿子跟着学,这辈子就安稳了。
但文七妹可不这么想。她心里明白,这孩子,机灵劲明摆着,她着实舍不得让这孩子一辈子跟田地和算盘打交道。文七妹坚持,孩子要有出息,必须读书。最终,丈夫同意了她的想法。后来的毛主席跟随外祖母生活,读书认字。
外祖母和文七妹的教育一样,并非靠嘴说或硬性要求,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她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却时常慷慨待人。家里生活刚有点好转,遇上灾荒年有讨饭的人来,她总会张罗一口饭、一块干粮。
后来读私塾,有同学吃不饱饭,毛主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出去,自己多次饿着回去。也正是这种点滴教养,成了他最坚定的信念,埋下改变中国的种子,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后来他四处奔波,组织工农运动,撰写文章,参加会议,每天一睁眼新任务就压过来,别说回家,写信都没几次。而文七妹在1918 年身体就开始变糟,那时能做的也就只能托人找些土方子来减轻病情。
当时,毛主席远在北京忙着学习,投身新文化运动,满脑子装的都是怎样救国救民的大志向,却因母亲的病情被拉回现实。
他赶忙写了一封信,让舅舅带给生命垂危的母亲。信里每一个字都情真意切,他既为自己不能回家而自责,也清楚母亲心疼自己定会嘱咐他别耽误学业。文七妹在病重躺着的时候看到信,尽管虚弱但还是使劲撑起身子,跟家人交代不要打搅孩子。
1919 年,文七妹因病去世。消息传来,瞬间,毛主席就呆住了,他紧紧攥着信纸,半天说不出话。直到同事扶着他肩膀劝他,他才好像刚醒过来,抬手用袖口擦了下眼睛。可连后悔的时间都没有,就被催着他离开去参加下一个会议。
每想到母亲去世那年,他忙得连封信都没顾上写,毛主席心里就像被锥子扎。他拿起笔饱含深情地写下《祭母文》,整篇文章充满悲伤却又透着深深感激,字里行间都在讲,自己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耐心教导。
正是这些教导,成了他后来坚定走向革命道路的内在动力。
伟人之母的历史贡献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知晓文七妹这个名字是不应该的。毛泽东是中国的大救星,但在这背后,是这位伟大母亲的自我牺牲和谆谆教导。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这位平凡质朴的母亲,培养了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而致敬。
正是文七妹骨子里的善良和质朴,才在毛泽东心里播种了善良的种子,才有了后来在中华大地的开花结果。文七妹留给毛泽东的,是深埋在骨子里的精神力量,而她留给一辈辈中华儿女的则是一代代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