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某上市公司核心技术员工(高管,前CTO)离职,因为股权争议,公司先是起诉员工转让所持有的股票。由于公司给出转让股票价格相差巨大,后面该员工又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向公司索要股权激励损失4286624448元,约合42.86亿元。大喇叭感觉该员工的职级应该能对标上某大厂的P11了。
这应该是劳动争议诉讼案件中,索赔金额最大的了。
该离职大厂技术“高管”的朋友圈发文。
该员工离职后,上市公司当时发布的公告。
其实,整个案件纠纷就是围绕着“股权”进行的。
首先,我们先聊下股权是什么?其实在大厂授予员工的股权通常叫做“期权”,也就是说给你了,你想完全拿到是有限制条件的。这些限制条件由公司制定,可能要求你干满多少年后,也可能完成某种设定的指标才能获取。并且获取也有时间限制,比如分四年领取,第一年20%,第二年30%,第三年25%,第四年25%。如果想把股票变现,大厂内部人一般称之为:“行权”。
其次,大厂的股权激励是投资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因此在离职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签署离职协议前,务必与公司充分协商并明确退出机制及回报方案。如果能签订一份专门针对这些条款的协议,将更有保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签署离职协议后,对方以各种理由推诿责任,不再理会你这些诉求。
当然,如果在签署入职合同中,标明股权激励也是薪资的一部分(就如文章开头的“天价”索赔案例),那么应该可以按照劳动报酬去要求索赔的。
但更多的时候就好比下面这位网友遇到的情况,公司卡点跟你解除劳动合同。他在帖子中写道:“自己还有47天就可以解锁股权,到时就有150万的股票到账,结果接到公司裁员通知,实在是淌血。”所以准备离职或者被裁一定要提前和公司沟通好解锁股权或者回购方案,不要到时候除了N+1,赔偿的大头反而没有拿到。
最后,对于上市公司,股权还算有价值。对于非上市公司,股权对员工来说犹如“镜中花、水中月”,看起来很“美”,最终很可能“虚幻”一场。原因很简单,对于非上市公司,员工手里的股权只有两种套现途径,第一种是等到公司上市套现,第二种是公司进行股权回购。对于第一种来说不靠谱,创业公司数量众多,甚至估值好几个亿美元的独角兽也不少,但真正能成功上市的又有几个,很多已经倒下不存在了。对于这些公司员工手里的股权,就是“废纸”一张,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种公司很少,只存在于那些还没有主动上市的巨头,比如华为、字节。华为每年会进行股票分红,字节每年会按照一定的溢价从员工手中回购股票。
结尾,大喇叭再说一点肺腑之言:
1、手里的股权在公司上市之前,往往只是一纸空文。如果中途想要退出,能否拿到股权等价的钱完全取决于大股东的意愿和心情。
2、大厂入职,如果公司把给你的期权也算作总包的一部分,那么尽量降低其在整体薪酬包中的占比,并争取将这部分期权设定一个保底价格,明确写入合同中。不然,就像大喇叭一位大厂好友,年包百万,期权占一半,被裁了才拿到50%。
3、入职时看似诱人的股权或期权,离职时可能成为你的“枷锁”。为了拿到股权对应的收益,你很难在离职赔偿上争取到最大利益,只能让步。并且对于很多大厂来说,已经拿到股权的员工,离职前必定会签署竞业协议。如果员工违反的话,赔偿金额包含股权收益,基本上在这家大厂白干了。
下图是某大厂员工的收入证明,年薪税前170万,其中股权收益占到近100万。
作者:大喇叭。编辑: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