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重农抑商的这个现象,教科书上曾经有一句话,可以直接从根本上解释这个现象。
经济政策,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
说白了,就是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
至于说有些阴谋论的观点,认为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的统治者采取的愚民政策。推行这种政策,更有利于他们进行统治,更有利于统治阶级愚弄百姓……这种原因,在历史上或许也存在。但在绝大多数时间,绝不是根本原因。
因为历史上真实的重农抑商政策,绝不是某个皇帝或者某个君王,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好点子。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家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发现出来的最优解!
而这个一段时间,可能至少就是上千年了!
在先秦之前,历史上其实并没有明确的重农抑商政策。自从历史进入农业文明阶段之后,种地就一直是很多人的主要工作。
而在农业文明刚刚开始的时候,拥有一块自己土地,并且可以安心进行耕种,这其实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原因很简单!因为相比采摘和放牧,种地的确定性和收益,都要更大!
但是接下来,到了西周时期,这个情况第一次出现了变化。
西周时期,因为青铜冶炼技术的彻底成熟,手工业所能创造的收益,率先达到了和种地相当,甚至拥有更高收益的地步。
但这样一来,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很多原本种地的人,自然就想去从事手工业。而从事种植产业的人,数量就开始减少,继而开始导致粮食产量开始下降。
对此,当时的奴隶主们,自然很快察觉到了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奴隶主们,采取了一种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解决问题。
他们直接让奴隶,去耕种田地。
这样一来,种植产业人手不足的情况,就被暂时解决了。
但同时,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另一个新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商业的迅速发展。
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手工业和商业,就被大家放到了一起讨论。而到了现代,这两种产业,也都被大家归类于所谓的‘第二产业’。
而手工业和商业,往往是相互促进的。
理由很简单。因为在手工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于商业贸易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粮食大家可以自己种,水果大家可以自己采摘,这些都比较容易做到自给自足。
但是手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有些地方有铜矿,这个地方就可以大规模搞青铜器的冶炼。但是有些地方,没有铜矿,这个地方想要青铜器的话,就只能去外面买!
而接下来,到了春秋时期,因为各大诸侯国开始逐渐独立,商业贸易开始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历史上出现了最早的‘贸易战’。
这场贸易战的双方,是齐国和衡山国。
衡山国是一个很擅长冶金和制造武器的国家,虽然没有齐国那么强,但也不是特别弱小。而后来,为了吞并衡山国,齐国就对衡山国发起了这场贸易战。
首先,齐国花大价钱,收购衡山国出产的武器。而其他国家见到后,也开始纷纷加价收购。
这就导致当时在衡山国内,制造武器特别赚钱。
于是接下来,衡山国的百姓,就全都去制造武器,没人再去种地了。至于国内所需的粮食,他们则是完全从国外购买。
但再之后,等到衡山国没人种地里,齐国又再次出手,出高价收购各国的粮食,提高当时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
而这样一来,衡山国靠贩卖武器赚到的钱,再拿出去买粮食,反倒是买不到足够的粮食了。
没了粮食,衡山国的底层百姓,就要挨饿。为了不饿死,他们就得反抗。
最后,齐国就利用这个机会,和鲁国一起迅速瓜分了整个衡山国。
这次贸易战,在古代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之后,很多诸侯国发现:原来商业这种东西,虽然能带来很高的附加产值,但却很容易让自己亡国!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强大,也绝不是单靠多赚钱,就能强大起来的。
所以在这之后,很多国家,开始重视自己国家的粮食问题。
而到了战国时期之后,秦国更是逐渐确立了‘耕战制度’。这更让大家进一步发现,原来种地还有这么多玩法。
所以,秦朝开国之后,就专门出台了法律,规定了百姓必须参与耕种。
从秦朝开始,接下来的很多封建王朝和政权,其实也都尝试走过各种路。但大家后来发现,只有农业稳定,国家才能稳定。
而相反,如果商业太过发达,导致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国家的整体粮食产量就会下降。再之后,国家就会乱。
当一个国家的粮食产量,可以轻松养活国内所有人口的时候,粮食的价格并不会太贵。但当粮食总产量,只能养活九成人的时候,粮食的价格,却不会只上涨一成,而是会涨到另外一成人买不起的地步!
而买不起粮食的那一成人,也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最后,国家就会出现起义和战争。
这个道理,古代的统治者,其实一直都知道。
那么,古代的统治者,为什么就不能通过发展商业,反过来促进农业生产呢?
这其实也不是古代的皇帝很坏,故意要玩什么愚民政策。而是因为在现代科技爆发,大幅提升粮食产量之前,粮食的单位亩产量,以及每个人能够种植生产的粮食总量,始终是差不多的。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大量人口开始从事商业或者手工业,农业的产量就一定会下降,这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最后,重农抑商,就成了几乎所有封建王朝,必选的治国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