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正如“郝桥饭店瓷碗”中的诗句所说:“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一个时代的伟大,往往源自那些思想碰撞与交锋的火花。

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庆典上,两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中国的毛主席和苏联的赫鲁晓夫,围绕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展开了历史性的会谈与交锋。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

这场谈话揭开了中苏关系恶化的序幕,也成为两国关系由盟友转向竞争对手的重要转折点。

如同一场精彩绝伦的中国象棋,两位棋手虽然坐在同一张棋盘两边却已渐行渐远,最终竞争取代了合作,疏远代替了友谊。



(赫鲁晓夫在中国)

一、十年庆典一场会谈,揭开中苏关系决裂序幕。

195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11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云集这里,6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同来祝贺。

节日气氛热烈而隆重,10000多人涌入广场高呼口号,载歌载舞。然而最受关注的两位嘉宾,中国毛主席和苏联的赫鲁晓夫脸上却没有露出丝毫笑容.

不久前赫鲁晓夫刚结束访美之行,这趟访华也受到两国民众的热烈欢迎,赫鲁晓夫沐浴在喜悦的情景中来到北京,满怀信心要加强两国关系。

没想到等在这儿的毛主席却态度冷淡,甚至隐隐透出几分不悦。

会谈开始后,两人间的分歧迅速浮出水面。赫鲁晓夫先是指责中国在台海和中印边境制造紧张,有失大国风范。



(毛主席和赫鲁晓夫)

他还要求毛主席释放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俘获的美国飞行员,作为对美国的借花献佛。看来这家伙是铁了心要在苏美之间搞平衡,而中国的立场与利益似乎被排到了次要地位。

最令毛主席反感的是,赫鲁晓夫甚至开始称赞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一个“争取和平的斗士”,要求毛主席也加入他们,在世界上建立一个没有武器、没有战争、没有军队的乌托邦。

此番言行无异是在要求中国放弃国防建设,毫无戒备地投入资本主义的怀抱。



(赫鲁晓夫和毛主席)

“这完全不可能!”毛主席愤然回应,“你跟美国人说些什么,我们不管,但是给你一个忠告,别中了他们的圈套!”会谈以毛主席的强硬回击告终。

二、文化冷战悄然上演

赫鲁晓夫被毛主席的话气得面红耳赤,但他还有一个心愿没有实现,那就是见一见彭德怀元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华。按照惯例中方规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全国上下热烈欢迎这位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然而,赫鲁晓夫的这次访华却充满了复杂的政治算计。



(彭德怀)

赫鲁晓夫刚刚平定了反对他的斯大林派力量,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赫鲁晓夫希望拉拢更多支持者。于是注意到了与斯大林曾有过龃龉的彭德怀。

赫鲁晓夫想亲自拉拢彭德怀支持自己,所以这次访华还特意带来一份精美的礼物,想亲自当面交给彭德怀。

毛主席听闻赫鲁晓夫要见彭德怀,便立刻意识到其中的政治企图,这显然是想拉拢国家高层从而在我国内部制造一些矛盾。



(赫鲁晓夫与彭德怀)

为了避开这个话题,毛主席岔开话头意味深长地说起中国文化的伟大:“你知道‘电’这个词为什么只有汉字有?”

赫鲁晓夫摇头,“因为中华文明已经使用它好几千年了。”毛主席说,“我们有七亿人口,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多少征服者踏上中原无一例外都为中华文化所同化。你们俄国只有两亿人口,可要谨记这个历史规律啊。”

赫鲁晓夫听后黯然神伤,这才意识到在伟大的中华文明面前,远远不够的苏联左右这个社会主义邻邦的内政。

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交锋就此打响,两国领导人围绕一位元帅的命运展开了激烈角力,彼此彰显着各自的制度和文化自信,同时也预示着两国关系即将进入低潮。

三、一段友谊的终结



(中苏两国旗帜)

这次访问原本以为是中苏关系的春天,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内两大国的友谊。

但最终赫鲁晓夫与毛主席仅仅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短暂会面,双方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公开化,标志着中苏关系的破裂。

也预示着两国之间在外交政策、国境问题等各个方面的分歧将进一步激化为长达十多年的“中苏冷战”。



(中苏冷战)

10月12日,毛主席与赫鲁晓夫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告别。短短十几分钟的送别仪式,简单到近乎冷淡。当晚,赫鲁晓夫匆匆乘坐专机离开北京返回莫斯科。

为期10天的中苏两党和两国领导人会晤,原本被寄予厚望,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双方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各自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公开批评对方的做法。在意识形态方面轮番“开火”,进行着不可调和的辩论。



(1970年中苏关系缓和)

此后,两国逐步“断交”减少来往互访,外交渠道被切断,贸易和技术合作也受到严重影响。直到10年后的1970年代,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中苏关系才得以缓慢修复,两国领导人重新确立了打破僵局的共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