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的多了,也就看得开了,巴以冲突不断激化,美国却只顾拱火,欧洲经济临近崩盘,美国也只想着“薅羊毛”,一桩桩一件件,让马来西亚不得不认清现实。
1、谴责美西方,戳破双标嘴脸
据观察者网消息,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指责西方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称这些国家对巴勒斯坦民众的态度充满虚伪。
尤其是美国,多年来,美国一直被认为是以色列背后的坚定支持者,并努力在国际舞台上为以色列争取声援。然而,当安瓦尔毅然决然地站出来时,他不仅揭露了这种外交过程中存在的偏袒,还指出了美式外交在南亚地区逐渐失去的影响力。
当然,安瓦尔的立场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对那些试图通过遏制行动在南亚地区维持影响力的大国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在他看来,美国在该地区苦心经营多年的遏华战略已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策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国在东盟中的声誉和信任度明显下滑。
2、美国组建“东盟小圈子”,屡屡碰壁
当初,为了巩固全球霸权,美国试图通过拉拢东南亚国家,来设计一个新的战略同盟,以遏制中国在南海和更广泛的印太区域的崛起。然而,这一计划并没有如他所愿顺利展开。尽管美国打出了诸如军事支持和经济援助的王牌,最终响应者却寥寥无几,除了菲律宾,其他东盟国家如印尼、越南及马来西亚等国均对这种“拉小圈子”的努力采取了谨慎处理。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东盟国家正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无疑是对全球金融霸权形成的一次挑战。
在美国抛出各种诱人的合作条件时,东盟各国似乎更倾向于探索与其真实经济需要更为契合的道路,即逐步减少对外部货币的依赖性,加强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
这种趋势不仅反映了东盟国家对于自身主权和经济独立性的追求,也从侧面折射出它们对于美国意图的不信任。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美国在全球许多地区推行的政策往往以自身利益为优先,而非考虑当地的实际需要。
3、美国的地位,已经被中国取代?
拜登卸任,特朗普卷土重来,安瓦尔清楚的意识到,短期内,美国政府更迭带来的“阵痛效应”是在所难免的,但美国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已经被中国取代。
安瓦尔强调,尽管美国依然是马来西亚的重要投资者,但他更欢迎中国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和其他重要领域的积极投资。这种态度显然代表了一种开明的经济外交策略:对一个小型经济体而言,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带来的利益和发展的机会显而易见。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重新审视自己的地缘战略方针呢?
除了经济考量,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尊重他国主权的合作原则无疑提供了一种更为舒适和尊重的国际交往氛围。
相较之下,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频繁的地缘军事干预,让许多东南亚国家感到不安。拜登时期,虽然继承了其前任的“印太战略”,试图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对抗中国的崛起,但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在一定程度上,这也预示了未来数十年,东南亚地缘政治的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