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月后,毛泽东打点行装,第一次出国。他到莫斯科会见了斯大林,从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一面倒”。他觉得有必要在共产党政权的源头露一露面——在随后的年代中,他的所有上层同事们都是这样做的。
毛泽东在56岁时是五亿五千万亚洲人的马克思主义的首领,和斯大林一起开拓未来:他在70岁时,则成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景仰的人。
在莫斯科,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非中国的世界。他毫不欣赏地观看着波尔索伊芭蕾舞团的表演。他努力品尝品种丰盛的鱼块和肉块,对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些东西似乎没煮熟。
然而,不远千里来到莫斯科的毛泽东,碰上了斯大林的倨傲态度,斯大林仍然没有领会到中共胜利的重要意义。
“又是一个铁托。”这是一位苏联领导人在1949年时责备毛泽东的话。“冒牌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另一位苏联领导人的咒骂。
在受到压力的时候, 毛泽东又一次生了病,这并非俄罗斯甜菜浓汤和伏特加造成的,这似乎是心情焦灼的证明。
斯大林对中国的兴趣与毛泽东对中国命运的观点并不一致。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中国视为在他的马克思主义教室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新学生,与波兰、匈牙利及其他国家是一样的。他期望中国会像东欧一样,为社会主义的发祥地增光添彩,并向它提供产品。
毛泽东认为他的革命是自成一格的。他觉得他打响了将在非欧洲国家回响数十年的一炮。他对中国的自豪感要与一个并非中国造就的综合体的需要一致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斯大林好几次让毛泽东像通信员似的等候召见。 一连好几天,斯大林没有同毛泽东接触;由于斯大林没有命令别人与毛泽东谈话,竟然没有一个俄国人敢去看他。
毛泽东感到被孤立了,一度曾威胁要打点行装回国。他的这一举动,令斯大林慌了神。如果毛泽东就这样走了,那苏联和斯大林将会在全世界颜面扫地。
很快,毛泽东就和斯大林见上了面,但仅仅从他那里要到了3亿美元的贷款,并商定五年偿清。这笔贷款将用中国的商品和原料偿付,并有百分之一的利息。这笔援助比莫斯科给波兰的贷款还要少,虽然中国比波兰大了29倍。
而且还要特别强调一件事,斯大林给的这笔贷款,只相当于40年代末期,苏联军队从满洲搞回国的设备价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可即便这样,斯大林还是在他的贷款上讨价还价。为了顾全大局,毛泽东同意了三件令人不快的事:
一,苏联在1952年以前,继续控制东北的两个海口——大连和旅顺港,以及东北的铁路。事实上,这个协议一直延续到了1955年;
二,成立开发新疆西部沙漠地区矿产的合股公司。
三,当时被认为属于中国的外蒙古,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为一个主权国家。
毛泽东显得心烦意乱,他实际上的确心烦意乱。这些让步触到了他民族自豪感的核心。根据印度政府的消息来源, 接受一笔不足他原来期望十分之一的贷款,是一件丢面子的事。
自从成为党的领袖以来,毛泽东第一次遇到了那些认为与斯大林打交道应更顽强些的中国人的批评。《为什么要一边倒?》,这是一本私下传阅的小册子的标题。在北京,有些人提出了策略的口号:“没有国际援助也能胜利”,公开抵制与斯大休结盟。
毛泽东是个比斯大林更敏感的人。但在世界事务中,斯大林比毛泽东更有经验。在外国的赛马场上角逐,毛泽东还欠熟练。
后来,当角逐在古书堆和紫禁城的红柱与枝叶扶疏的树林间进行时,毛泽东就熟练多了——那一次的对手是赫鲁晓夫。
毛泽东所得到的友好互助条约十几年后被他亲手粉碎了。北京的某些人不是中共的高层同事,而是知识分子——不久就私下说:“我早就说过嘛。”
斯大林压倒了毛泽东。在随后的30年中——亦即友好条约规定的有效期——莫斯科之行在毛泽东的成就中并不是闪光的一页。
自从长征以来,毛泽东就没有接受过任何莫斯科的指令。从1942年到1943年的整风运动以来,他的社会主义在精神上已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分道扬镳了。
苏维埃中国不会受莫斯科控制吗?——30年代斯诺曾问过毛泽东。毛泽东答道:要是出现那种局面的话,那么“把铁路修到火星上去也有可能了”。
然而在1949年到1950年间,毛泽东觉得,除了在斯大林面前屈下一膝之外,别无选择。他失去了美国,但他需要北部的安全和抗击日本人的保证,在别处得不到的这笔3亿美元对他很有用。
经过这次直接“碰撞”后,毛泽东对斯大林也感到敬畏。
他意识到他对斯大林的算计多于斯大林对他的算计,但这并没有使他转而反对这位马克思主义的教皇。
当然,有足够的原因使毛泽东怀疑斯大林。在马歇尔对蒋介石不屑一顾之后很久,莫斯科仍然与他勾得很紧。1948年,斯大林至少对那些愿意与蒋介石做交易的人有过间接的帮助。
然而,对毛泽东来说,斯大林是一位比杜鲁门和艾德礼更好的朋友,毕竟“怀疑”终究比“敌意”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24小时,莫斯科就承认了它。如果说,斯大林是最后一个承认蒋介石失去大陆的主要领导人的话,他倒是第一个承认毛泽东赢得了大陆的人。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斯大林在东北的行动,有时看起来并没有和中共过不去, 但这些行动的基础是令人惊诧地低估了中共掌握未来的能力。当斯大林对沈阳的工厂进行洗劫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毛泽东将在几年内控制这个城市。
在毛泽东的莫斯科之行过后不久,斯大林对凤梨有了好感。“给中国人去封信,”他命令马林科夫,“我要他们给我们一片地区建立一座凤梨罐头厂。”赫鲁晓夫委婉地警告斯大林,中共不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外国工厂。“这肯定会冒犯毛泽东的。”这位后来成了专搞这一套的人说道。
毛泽东不喜欢斯大林的这个主意,但他的电报语调温和:“要是你对罐头凤梨有兴趣,那就给我们一笔贷款,我们自己建一座罐头厂。然后,我们用这家工厂的产品偿还你的贷款。”斯大林破口大骂,说是中国的凤梨不配上克里姆林宫的餐桌。
毛泽东把许多人都不放在眼里,但从没有小看斯大林。
毛泽东令人惊异地对莫斯科始终抱着恭敬的态度,以致在1950年他语调缓和地宣称自己是个普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这是一种避免在斯大林身上投上阴影的策略。1951年,《毛泽东选集》出版前,他甚至要求斯大林派一名显赫的苏联马克思主义者到北京来审查该书。
毛泽东60岁时,传来了斯大林逝世的消息。毛泽东称他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另一方面,他并没有飞到莫斯科去参加葬礼。他是苏联集团中唯一没有参 加葬礼的共产党领袖。
两方面的反应都是至关重要的。毛泽东一方面赞扬了斯大林,另一方面,他觉得只有他能够有资格成为世界上的下一个“马列主义领袖”。毛泽东没有参加葬礼的用意很深,是为了以此把他的地位抬到现存的苏联集团的其他领袖之上。
几年后,毛泽东拒绝公开批判斯大林,甚至在斯大林被自己的同事剥夺了头上圣光之后,他也没有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