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印度自主研发的无人机Drishti-10,在万众瞩目的古吉拉特邦试飞中,意外失足,坠入博尔本达尔海域。

Drishti-10曾被誉为印度无人机技术革命之作、承载着无数期望。印度在这款无人机上投入了天价研发费,据称其国产化率也超过60%,是印度无人机的未来之星,但此次事故既让全世界质疑Drishti-10的技术神话,同时也暴露了印度发展高科技,所面临的挑战。

印度为何如此造势也想造出一款“国产无人机”?是否是想强势针对邻居的无人机强国——中国呢?



印度无人机Drishti-10无法跨越技术鸿沟?

Drishti-10 最初由由印度阿达尼防务航天公司主导研发,并得到印度国防部的资金支持。该项目起步于2020年,并致力研发一款能够替代进口、满足印度军方需求的无人机。

项目团队从一开始便坚定“国产化”信念,誓言要通过Drishti-10这一项目,向全世界展示印度科技自主化的实力与成就。



Drishti-10设计,参考了以色列Hermes 900中空长航无人机(MALE UAV);其亮点包括全天候侦察能力、超视距飞行技术和长航时与高载荷能力等。Drishti-10搭载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SAR)与电光红外(EO/IR)传感器,据称能够在云层密布、强降雨等恶劣天气中,实现地面目标的精确识别。

通过卫星通信系统(SATCOM)与先进的地面控制站,Drishti-10 可以在超过250公里的范围内,执行远程侦察与监控任务。按照官方数据,Drishti-10 的续航时间可达36小时,最大任务载荷达到350公斤。



这些纸面参数,媲美甚至超过以色列的Hermes 900!然而,Drishti-10研发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飞控系统、雷达模块等技术瓶颈。印度因技术积累不足,核心部件多依赖进口或技术转让。实际的本土化部件,主要集中在外部机身及零配件,自主化水平远低于印度所宣称的60%。

投入巨额投资也无法填补的短板

2023年,Drishti-10首批测试取得进展,印度国防部对其前景充满信心。媒体称其为“印度航空工业的飞跃”,有军事评论员甚至将它与美国MQ-9“死神”相提并论。然而,进入实际应用测试阶段,问题就开始层出不穷。



项目启动四年期间,印度为Drishti-10无人机,投入了高达28亿卢比的经费(约合人民币2.4亿元);但大部分都用于技术转让费用与境外采购。其中飞控系统算法源自以色列,合成孔径雷达模块则购自欧洲公司,尽管印度工程团队试图进行本地化改进,但进入集成与测试阶段后,就开始频频出现问题。

据印度媒体报道,Drishti-10采用了一种国产化小型涡喷发动;在高负载情况下,容易产生熄火和功率输出波动,造成无人机失控。此外,该无人机的燃油供给相对简单,在高机动时容易供油中断;而这也可能是此次试飞坠海,最大的致命问题之一。



Drishti-10飞控软件在测试中,还出现过逻辑漏洞。由于算法优化不足,自动避障功能有缺陷,在面对复杂地形时,容易丢失目标追踪;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极大的可靠和安全隐患。在高动态环境下,Drishti-10的雷达与光学数据集成不稳定,难以实现精准导航,导致无法高精度定位和导航。

坠毁是意外还是必然?

再来看Drishti-10的通信链路,由于它采用性能不足的芯片,无法有效的对抗电子干扰。对于无人机而言,稳定的通信链路能确保任务顺利执行;然而,Drishti-10在实际演习中,多次出现因敌方干扰,通信链路中断等问题,最终造失去控制。



此外,雷达系统作为战场上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尽管Drishti-10装备了欧洲的合成孔径雷达,但与同类尖端产品相比,印度此次搭载的设备,在分辨率和可靠性上均有欠缺。特别是在山区或复杂地形中,图像的实时性大打折扣,在复杂环境中的常常无所适从。

中国的翼龙-2无人机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稳定的飞行状态。而印度的Drishti-10无人机经常遇到通信中断、信号漂移等问题,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大打折扣。总体而言,与Hermes 900相比,Drishti-10不仅相形见绌,更是东施效颦!



为何不求助中国无人机?

印度政府近年非常重视无人机技术,除了意在军事装备升级,更希望通过国产无人机一雪前耻,争取军事自主,并让当地航空工业焕发新生。印度宣称Drishti-10国产化率达到60%,但除了外壳等非关键部件,其他核心模块如飞控、雷达、通信等皆依赖进口。

这种“表面的国产化”现象,实际上凸显了印度核心技术不足的尴尬。正是印度这种“边研发边修补”的模式,严重影响了整机的可靠性。



也许我们会好奇,为何印度不向无人机制造强国中国,抛出橄榄枝?这背后的玄机,在于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得力助手,印度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日益升温,采购中国无人机无疑会触碰其战略敏感点,引发不必要的利益冲突。此外印度也力求地缘政治独立,减少外部依赖。

但印度试图国产化的选择,并不一定明智!Drishti-10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虽然印度投入巨资,但Drishti-10的性能依然不尽人意。反观中国翼龙无人机,国际表现抢眼,性能出众。如果印度当初选择直接引进翼龙,或许早已在南亚无人机空域占据一席之地,收获满满。



2023年,沙特阿拉伯采购了一批翼龙-2用于巡逻反恐,任务执行能力口碑非常好;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先进性。而印度Drishti-10研发周期长,试飞问题多,再怎么发展,长期来说竞争力也无法超越翼龙-2。

无人机制造为何困难重重?未来又将如何改变世界?

制造无人机需要整合多种复杂技术,包括飞控系统、通信模块、传感器与动力装置等,各环节均影响整机性能。印度仿制Hermes 900虽然获得了欧美的一些技术转让,在实际操作中,但他们发现掌握核心技术远比想象中困难。



有印度科技评论家就评论说,无人机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拼装就能交差了事。中国无人机行业的崛起,就体现了技术积累的关键作用。从最初的模仿,到如今的创新,我们的无人机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印度军用无人机发展起步虽早,进展却十分缓慢;尽管政府近年加大投入,力求自主研发实现“印度制造”,但成效不佳。为此,印度政府还发布了武器进口禁令,试图推动国内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技术积累不足,印度的自研无人机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印度“尼尚特”和“鲁斯特姆”等早期无人机型号频发事故,导致军方停止采购。“尼尚特”项目始于1991年,但直到2002年才生产出5架试验原型机。由于技术始终未能达标,该无人机在速度和航程两方面,都无法令印军满意。“尼尚特”无人机曾因起降与安全性能不佳,有过多次坠毁记录。

“鲁斯图姆”系列无人机的研发过程,也是一言难尽!从1型到如今的2型,仅仅两个型号的研发,耗时近20年。尽管“鲁斯图姆”2型在性能上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例如,该无人机发动机及关键组件仍须进口,阻碍自主研发能力提升。



技术研发落入了速成陷阱

无人机是现代战争的超级明星。它能够实现远程操作,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具备精确打击能力,显著提升作战效率;还能全天候执行任务,极大地扩展了战场范围。在未来的战争中,无人机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从中国的视角观察,印度无人机研发似乎陷入了“速成陷阱”这样的怪圈!他们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技术的深耕细作,结果导致技术进步步履蹒跚,甚至现了技术滑坡。因为心急,印度的研发资金分配也有问题,基础研究经费相对较少;过于依赖大型项目来迅速取得成果,最终的实际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



全球无人机技术竞争中,中国遥遥领先,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远超多数国家。印度无人机要实现技术突破,需要向中国学习,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航空动力、传感器技术、飞控算法等关键领域,而非一味追求短期内可见的成果。

印度在无人机竞赛中是一个后来者,既有追赶的压力,也有学习的机会。Drishti-10 的坠毁固然是一次挫折,但也为印度提供了反思的契机。如果能够吸取教训、调整策略,印度未来仍有可能取得突破。科技发展非竞速,而是耐力较量。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方能在高科技领域立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