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厨房洗碗,女儿突然走过来,低着头小声说了一句:“今天有小朋友不跟我玩。”

我愣了一下,蹲下来问她:“怎么回事?”

她说,课间时想和几个同学一起玩游戏,但他们却说“不想带着你”,然后自己转身走开了。

看着女儿委屈的小脸,我的心里也不是滋味。

但我明白,孩子遇到这种问题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

“妈妈,他不跟我玩”,孩子这样说时,你的回应,决定他的社交能力。



一:第一反应,不评判、不急于解决

孩子说出“别人不跟我玩”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是不是你做错了什么?”或者“那些小朋友真过分!”

但这种回应会让孩子要么感到自责,要么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无法真正学会解决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感到被理解。

比如,你可以说:“我知道,这一定让你觉得很难过,对吧?”

然后再问:“能告诉我具体发生了什么吗?”

有一次,女儿被同学拒绝后,我只是抱了抱她说:“我听得出来,这让你很委屈。来,咱们一起想想,发生了什么。”

她的情绪缓和下来后,才慢慢说出了事情的经过。这让我明白,倾听比急着解决问题更重要。

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的出口。

他们可能并不期待父母立即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希望有人能够静静地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感受。

正如心理学家戈特曼所说:“有效的情绪陪伴,是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起点。”



二:帮孩子分析原因,但不贴标签

在了解了事情经过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直接下结论。

比如,如果孩子在游戏中总喜欢抢主导权,可能会让其他小朋友感到不舒服。

这时,你可以问他:“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带你玩呢?是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让他们有点不高兴?”

但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说:“你就是太任性了,难怪没人理你。”

这种评价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女儿有一次因为总抢着做队长被拒绝了,我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问她:“如果总是你当队长,其他小朋友会有什么感觉呢?”

她想了一会儿,点点头说:“可能他们也想当吧。”

后来,她主动让出了机会,和小伙伴们重新玩得很开心。

分析原因时,父母需要特别注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可以调整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可以用鼓励的语气说:“只要你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大家一定会更喜欢和你玩。”

这种正向引导能让孩子更积极地面对问题。



三:引导孩子学会表达和沟通

社交能力不仅是天生的,更需要后天的引导和练习。

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时,是教他们学习沟通技巧的绝佳机会。

比如,如果孩子被拒绝,我们可以教他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们可以建议他说:“我也很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告诉我怎么玩吗?”

同时,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拒绝。

我们可以告诉他:“有时候别人可能真的不想玩,但这并不代表你不好。也许你可以试着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一个朋友的孩子,曾因为被排斥而感到自卑,但后来她通过教孩子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比如被拒绝后笑着说:“好吧,那我去找别的小伙伴啦!”

孩子慢慢学会了调节情绪,社交也变得更加轻松。

此外,父母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孩子练习沟通技巧。

比如,父母扮演一个拒绝的孩子,而孩子尝试用不同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种方式既有趣,又能让孩子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四:鼓励多样化的社交圈

如果孩子总是被同一群人拒绝,父母可以引导他们尝试拓展社交圈。

告诉孩子,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好朋友,但总有人会欣赏他。

我曾经鼓励女儿参加不同的兴趣班,比如画画、跆拳道等。

在这些新环境中,她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社交变得更加自信。

后来她告诉我:“其实朋友不一定要是同班同学,别的小朋友也可以很好玩。”

拓展社交圈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多元的价值观。

当他们接触到不同背景、兴趣的同龄人时,会更容易接受个体差异,学会包容和理解。

这种多样化的社交体验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妈妈,他不跟我玩”这样的话,孩子跟你说过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