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5年,黄土高坡上的寒风吹得刺骨,陕甘苏区的红军却处境艰难,缺吃少喝,身后还有国民党的百万重兵。此时的红军该何去何从呢?

毛主席一句话:“去山西,渡黄河”,开启了一场震撼人心的“东征大戏”。此后,红军依据打开了新的局面,开启了新征程。



瓦窑堡会议上的“东渡计划”

1935年,陕北的冬天寒风凛冽,刚刚经历长征的红军将士又迎来新的难题。大伙儿围着地图一瞧,问题大了!红军刚刚在陕甘站稳脚跟,敌人的“围剿”已经嗷嗷叫着来了。

国民党刚刚结束了第三次“围剿”,而红军的实际情况依旧严峻:红一方面军仅剩一万余人,苏区面积狭小,粮食不足,工业品短缺。

更棘手的是,国民党调集五省军队环伺周边,随时准备进攻,陕北如同一座孤岛,命悬一线。现在,必须要找到一个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召开了。



会议气氛紧张,群情激昂,红军的未来方向成为争论的焦点。

一部分领导同志主张在现有苏区范围内逐步扩展,向渭水以北发展;也有人提出向宁夏西进,以求新的出路;更激进的建议是直奔五原、包头,与日军争夺先机。

就在这片纷争中,毛泽东站了出来,坚定地提出:“东渡黄河,向山西发展。”

毛主席这么一说,一些人的疑虑也来了:“东征?凭啥?敌军横跨五省、兵多将广,东征万一碰得头破血流怎么办?”

面对大家的疑问,他从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东渡黄河可以避开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正面冲突,与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切断阎锡山入陕的后路,迫使晋绥军回防,从而缓解陕甘苏区的军事压力。

更重要的是,山西地广人稠、物产丰富,能解决红军的兵员和给养问题。最妙的是,全国抗日的呼声正高,“借势而行,顺水推舟”,又能推动华北抗日运动的高潮。

这一计划不仅解决了当前的困境,更将国内革命战争与民族抗日战争结合起来,为全国抗日斗争创造条件。

最终,瓦窑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确立了“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红军东征的序幕正式拉开。



突破“固若金汤”的防线

1936年初春,黄河冰层开始融化,河面上漂浮着大块的冰凌,河水咆哮着拍击两岸。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月20日,红军开始渡河。

20多艘木船装载着战士,在夜幕掩护下缓缓向对岸驶去。然而,渡到中途,守军发现了动静,顿时枪声大作。

冰冷的子弹从头顶呼啸而过,冰块撞击船体,发出刺耳的声响,红军将士却无所畏惧,继续向前。木船、冰凌、水流,还有枪林弹雨,红军在苦寒中硬生生杀开一条路。



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奋战,红军终于在2月23日全线渡过黄河,占领了辛关、老鸦关等重要渡口。

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堡垒防线瞬间崩溃,守军溃不成军。红军迅速向山西纵深挺进,拉开了东征的序幕。

其中,关上战斗堪称东征的典型之役。2月26日,红一军团与阎锡山的王牌部队“满天飞”独二旅在关上村展开激战。



独二旅装备精良,号称摩托化旅,所有武器均为德制,配备机枪和大炮。然而,面对装备简陋的红军,这支部队却显得束手无策。

红军以灵活的运动战术迅速分割敌人阵地,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其全歼。阎锡山花了几十万银元修筑的堡垒“固若金汤”?红军硬是以不到两万人打得他“满山飞”。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幽默地将“满天飞”改为“满山飞”,一语道尽胜利的快意。这波操作,不仅震慑了敌人,还打开了山西的大门。



战斗结束后,红军共俘敌500余人,缴获枪支300余支,击毙敌团长李清华等人,取得了辉煌战果。更重要的是,此役彻底打乱了阎锡山的部署,为红军东征的进一步推进铺平了道路。

百姓的支持

红军东征,不仅靠的是英勇的战士,还离不开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吕梁山区,红军挑水送水,挖出“幸福泉”。一个洋瓷碗,更是见证了军民一家亲的故事:战士赔破碗、还粮食,村里老汉却非要回馈更多,红军和百姓的军民情越发深厚起来。

1936年3月,毛主席率领红军总部驻扎在西庄村。这里地处深山,干旱缺水,人们要步行十几里挑水。然而,面对贫困的群众,红军不仅没有打扰,反而主动帮助解决困难。

毛泽东了解情况后,当即指示战士寻找水源。在村东的一处山脚下,红军挖出了甘甜的泉水,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这眼泉水后来被命名为“幸福泉”,成为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在这次东征中,还有一件“小事”流传至今:红军战士在一户农家借了一斗小米和一桶酸菜,并不小心打碎了人家的洋瓷碗。

临走时,战士们还了一斗麦子、一桶盐,并赔了一只新的瓷碗。村民王金柱坚决不肯收下,感慨地说:“红军不仅是打仗的队伍,更是咱穷苦人的队伍。”

正是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红军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短短75天的东征,红军不仅打了胜仗,还唤起了民众的觉悟,建立起数十个苏维埃政权,筹得大量粮款,扩军8000余人。这一切,为红军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红军东征虽历尽艰难,但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改变了陕北的困境。渡黄河、破堡垒、赢民心,步步为营,步步为胜。

红军东征虽未彻底解决苏区的所有难题,却拉开了抗日的序幕。在山西点燃的火种,最终成为全国抗日斗争的燎原之势。点燃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参考资料:

红军东征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解放军报.2016-09-2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