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以下简称“新国标”)已于今年1月13日发布,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新国标既放宽了整车质量、不强制脚踏骑行装置等规定,满足消费者实际需要;也收紧了动力系统防篡改、防范非法改装等要求,做到了“疏堵结合”。
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议论,特别是对于25km/h限速过低等仍存在不同意见。面对质疑,除了政策引导,加强安全管理,交通管理部门也应为电动自行车在内电动两轮车出行提供便利,在电动自行车治理上也做到“疏堵结合”。
做到疏堵结合,自然要为电动车骑行提供便利。中国是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国。据估计,到2024年底,电动两轮车保有量达到4亿辆,成为道路交通不可忽视的主力军。但是对于很多消费者,25km/h的车速又显得偏慢,在许多城市,电动摩托车出行又受到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消费者铤而走险,选择为爱车“解除限速”。两轮车车道的建设缓慢,也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出行的需要。在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增长的现实下,上述问题都不能不引发政府部门重视。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城市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西安等城市已经放开了市区内电摩限令,或加大共享电动车投放,为群众提供多元的出行选择。南宁、广州等地规划出了专门的非机动车道,方便群众出行。如何为电动车车主提供便利,是切实考虑群众利益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城市治理者智慧的考验。
做到疏堵结合,更要加强电动车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在超速、抢道、“炸街”等违规行为面前,交管部门和广大交通参与者其实处在同一条阵线,交管部门应当予以坚决处置。此外,非法改装、劣质电池等问题不仅威胁群众日常出行安全,也对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新国标也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防篡改的要求,做到电池可溯源,旨在从根源落实生产责任,保证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上述问题,政府部门与群众有着共同的诉求,更需要双方通力配合,让电动车市场更加规范,让群众出行有切实保障。
自去年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国家修订和实施了多项强制性国标,各地严厉打击非法拼装改装等电动车行业存在的问题,消除电池起火等潜在安全隐患。新国标的实施是这一系列整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新国标出台后,不仅仅需要完成电动车更新换代,还要相应在交通治理上做到“疏堵结合”,提高公众安全意识,让群众的出行更加通畅、便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