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一定首当其冲。人们对于天安门的向往和崇敬自是不必说,但每当我们问到天安门的来历时,却很少有人能回答上来。
那么,天安门到底是如何来的?这背后又是谁在默默贡献,亦或是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1、天安门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不少朝代和古都,但要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一例外,就是如今新中国的首都北京。
提到北京,往往就绕不开故宫、天安门等著名景点,但在人们欣赏他们的同时,是否也想过这些著名的景点,尤其是天安门是怎么来的呢?
这段历史就要从紫禁城的修建开始说起了。众所周知,如今的紫禁城,也就是故宫的原名,是明朝皇帝朱棣下旨修建的,其属性就是彰显皇权和居住。
但其实,明朝最初的皇权中心并不在这里,而是在著名的南京,这也是为什么南京会有许多与明朝相关的建筑。
但自从朱棣登上大位之后,他就渐渐发现了南京作为首都的弊处。一则,南京的地理位置很难对北方地区进行管理,有威胁统治的隐患,二则,虽然明朝已经建立,但在北方的边境还是存在边患,需要进一步的监管。
基于以上原因,朱棣便产生了迁都的想法,继而开始寻找迁都后皇宫的建造场所以及修建人。经过对全国工匠的寻找,朱棣才找到了一位能工巧匠,顺利的将紫禁城呈现在现实之中。
而天安门也作为紫禁城的一部分诞生。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它并不叫这个名字,如今的名字也是在清朝顺治年间改的,从此便延续了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变成了新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天安门以一种庄严大气的形象存在于世人的眼中,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向往,也让很多外国朋友格外感兴趣。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人修建了它,并让它屹立至今呢?
2、蒯祥
之前我们说到过,紫禁城以及天安门的修建都是出于一个能工巧匠之手,人们想当然的会认为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
他的名字叫蒯祥,是一个出身于工匠世家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工匠技术,是被后世称为“蒯鲁班”的存在。
但在他实际接触到天安门的设计与修建之前,朱棣找的能工巧匠其实是他的父亲蒯富,毕竟在当时来说,蒯富的名号和工匠手艺是闻名全国的,要不然也不会让他修建南京的明皇宫。
但好巧不巧,在朱棣找到蒯富的时候,他已经因为年纪渐大,无法担任繁重的修建工作,这才推荐了他的儿子蒯祥。
当时的蒯祥只有十八岁,虽然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工匠技艺,深得父亲真传,但毕竟没有多少经验,所以朱棣一直半信不疑。
但看在蒯富一直竭力推荐的情况下,朱棣还是决定启用这个年轻人,并提出了严格的皇宫修建要求,尤其是对承天门的设计要求,既要表现国家威望和皇权之上,也要美观大气。
原本,朱棣以为蒯祥会遇难退缩,但没想到的是,蒯祥竟然接受了这样的要求,并立刻投入其中。
由于从小就接触工匠技艺,蒯祥很快便对整体的设计图有了初步的描绘,为了能更加精准的进行建造工程,蒯祥便想亲自去对照各个地方的实际尺寸,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就这样,他带着初步的设计图和丈量工具来到了皇宫的选址,将设计图与真正的尺寸进行了比对,纠正了不少模糊的数据。
之后,他将设计图与实际占地面积进行了比例替换,终于画出了完整且清晰的设计图,甚至在图上都能看出宫殿以及城楼宫门的整体形制。
在确定设计图之后,蒯祥又加紧自己的进度,投入到了模型的搭建中。在修建建筑的过程中,为了能减少因额外的差错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消耗,通常会提前制定一个模型。
而这个模型的用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为了查看设计图变成实物之后,是否有漏洞,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但是,模型的搭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由于古代建造房屋都是采用古法的榫卯结构,即木头相互搭嵌的手法,一旦一个地方搭嵌错误,整个建筑就会存在巨大的隐患。
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蒯祥便进入不分昼夜的搭建过程中,有时候关在房间整天都不出来。
而作为整个皇宫的门面,承天门的设计以及模型建造则更为重要。所以,蒯祥在完成整体设计之后,还将成果拿给了父亲蒯富看。
蒯富看着蒯祥做出来的模型,简直像真的一样,不禁感叹他的聪慧。蒯祥在听到没问题之后,便将图纸和模型呈递给了朱棣。
朱棣没想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竟然真的能做出这么庞大的建筑工程模型,便将这个模型仔细的进行观察。
结果出乎他的意料,承天门的样子,完全符合他对于宫门的想象,不仅修建的恢宏大气,还颇有韵味。
也是通过这次机会,朱棣真正看到了蒯祥的能力,在完成设计工作之后,他便将蒯祥视为皇家建筑的第一人选,以后皇家的建筑都将由他掌管,蒯祥的名字因此被世人所知。
在之后的许多年中,蒯祥不断的受到明朝皇帝的重用,从一个年少的工匠新人一步步的走到正二品官职,也为世间留下了不少著名建筑。
如今,包括故宫和天安门在内的许多建筑都屹立在北京各处,展现着昔日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恢宏大气,让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蒯祥——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