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奇怪的爱好:住酒店。

当然,与其说是爱好,不如说是被“逼”的。 我每年都出差150天以上,住在酒店的时间,几乎和住在家里一样多。

正因为住的太多,所以我从住酒店里,找到了一种“打游戏”一样的乐趣。这家有什么特点?那家有什么创新?一番研究下来,太好玩了。

所以,我特别喜欢和酒店从业者聊天,问问他们这里为什么,那里为什么。

我看到的都是现象,但在他们眼里,现象背后全是商业逻辑。

在中国的众多酒店从业者中,有一个人,让我尤其敬佩:季琦,华住集团创始人。没错,就是那个汉庭、全季的母公司华住。

4年前,我就曾专程拜访过季琦,他对酒店行业的洞察与思考,让我大受启发。当时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的酒店业,就是5篮水果》,文章我放在了今天的二条,欢迎你去看看。

2025年,是华住集团成立的20周年。而这20年,也正是中国本土酒店品牌崛起的20年。国产酒店,已经从当初“脏乱差”的代名词,发展为如今很多人差旅时的首选。

我看到了一组让我惊叹的数据:如今全球前5的酒店集团中,已经有锦江和华住两家中国集团。而成立只有20年的华住,是前10中最年轻的。


数据来源:各集团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

前段时间,我有幸再次采访了季琦,以及和他一起打拼的许多伙伴,包括华住集团联席COO、全季品牌CEO沈怡均,朱周空间设计创始人周光明(全季及华住旗下10余个品牌酒店主创设计师)等。


和他们聊着聊着,一卷恢弘的中国酒店史,就这么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不仅惊叹,我住了这么多年酒店,很多事情,真的还是第一次知道。

我突然有了一个感悟:

中国酒店业的20年,就是一个会员、双向奔赴、三个循环。

此话怎讲?我想花你一点时间,和你聊聊酒店业的故事。相信你下次出差、旅行时,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就从,双向奔赴开始吧。


双向奔赴:从僵化到优化

年纪稍长一些的读者,你还记得二三十年前的中国酒店市场,是番什么模样吗?

酒店满足的最基本需求,只有两样:出差和旅游。而那时候的中国,商业不够发达、旅游不够普及,没有成熟的酒店业,更不存在什么连锁品牌。

如果总结这一阶段的中国酒店市场,那就是“奢侈品+招待所”。

要么,是喜来登、丽思卡尔顿这样的国际五星酒店。要么,是规模小且零散的招待所。

前者,主要供高端商务人士,比如外企派驻中国的高管。

我听1985年加入IBM的吴士宏老师说过,那时美国总部派驻中国的代表,都住着奢华的五星酒店,还拿着Harsh Allowance(艰苦补助),让她看了都想问一句:这到底哪儿艰苦了?

后者,是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不要说什么会员系统了,可能连污水排放系统都没有,只能挤大通铺,用公用卫浴。


八九十年代最常见的招待所, 图片来源: 网络

我和公司几位年轻同事说这段故事时,他们都瞪大了眼睛,根本没经历过这种环境。

这真是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要么奢华至极,要么艰苦至极。想住个中间地带的平价酒店?不好意思,根本没有。

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要么吃最贵的满汉全席,要么啃最便宜的馒头咸菜,就是没有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

市场空白,就意味着机会。

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一批敏锐的本土创业者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从此开始了国际酒店和本土品牌,长达二十多年的“双向奔赴”。

季琦和2005年成立的汉庭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

什么叫双向奔赴?就是本土品牌往上走,国际品牌往下走。这中间既有学习,又有竞争。

一开始,本土品牌都是僵化的学习。谁也不知道好的酒店该咋做,那怎么办?学,向国际大牌学。

不管看不看得懂,也不管对不对,反正只要五星酒店这么做,咱就也学来吧!

我给你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床旗。

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很多酒店靠近床尾的地方,都铺着一块叫做“床旗”的布?

看图,长这样,我相信你一定见过。


图片来源:网络

这块布,真是让我大伤脑筋。

有的酒店还会把这块布,和被子一起塞进床垫下面,我瘦弱的身躯,怎么拉都拉不出来,只能叹一口气,“钻”进被窝里休息。我相信有过这种经历的,绝不止我一个人。

我住了二十多年的酒店,从来都没琢磨明白过,这块布究竟是干啥用的?

有人说,是为了让你把箱子铺在床上整理的。有人说,是为了让你可以不脱鞋直接躺上去。

但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国际酒店都这么干,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先学了再说。

第二个例子:迷你吧。

很多酒店都会有一个“迷你吧”,放着各种小洋酒,冰箱里还用价格翻了好几倍的饮料塞得满满的。

你看,就像这样,一定见过对吧?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DD培根

国际酒店有,非常可以理解。很多外国人都喜欢喝点小酒,自斟自饮。但中国人真的有这个习惯吗?想想看,你究竟用过几次这里的迷你吧?

就好似那个经典的“马粪擦座椅”的故事:英国空军规定,战斗机座椅必须用骆驼粪来擦。飞行员都在骆驼粪的臭味中苦不堪言,但却没人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既然一直是这么规定的,那一定有道理”。

直到有较真的人去考证,才发现真相:原来当年英军在沙漠作战时,骆驼闻到皮制载具的味道,就尥蹶子,不愿意干活。为了安抚骆驼,只能用骆驼粪来擦,让皮具裹上骆驼熟悉的味道。

可谁想到,后来骆驼换成了战斗机,竟然也就这么一直学下来了。

没人知道它是干啥的,也没人琢磨顾客是不是真的需要,但国际大牌都这么干,咱就先学来好了。

后来,正是以汉庭、全季为代表的经济型、舒适型酒店,发现了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要弄这么多有的没的?为什么一定要有人帮拉车门?为什么一定要弄那么华丽的大堂?为什么一定要有游泳池?

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他们的管理,学他们的标准,学他们的效率,但不学他们的繁文缛节。而是一切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出发,打造一个让中国人住着舒服的酒店?

我把不需要的都去掉,就做好三件事:洗个好澡、睡个好觉、吃顿好早饭。这样不行吗?

全季CEO沈怡均告诉我,为了这个理念,他们做了无数的细节改进。

比如,早餐。

传统国际酒店里,很多都只有西式早餐,吐司、牛角包、黄油、果酱。

但这些“白人饭”,中国人吃着真的适应吗?

究竟什么是中式早餐?沈怡均说,他们发现了一个核心点:一定要有粥,热腾腾的粥。

再辛苦的差旅,一碗热粥下肚,都感觉被开启了美好的一天。

再比如,豆浆。

酒店的早饭,基本都会配牛奶。但其实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他们更习惯喝豆浆。于是,华住的早餐一定要有热豆浆。


全季早餐‍‍‍‍‍‍‍‍

还有,冰箱里为什么要塞满昂贵的饮料?有些客人带着需要冷藏的药,甚至就想在夏天冰一瓶爽快的矿泉水。为什么不能把冰箱空出来给他们用?

还有,国际酒店一定会标配浴缸。但中国人真的没有使用浴缸的文化,至少我住酒店二十多年,从来没用过里面的浴缸。我不清楚上一个是谁在用,到底消毒干净了没有。

还有,传统酒店,都有一个“查房”环节,你退房之前,必须要等好几分钟,等服务员检查房间。检查什么?主要就是检查有没有消费迷你吧里的东西。我取消了迷你吧,不就可以取消查房,既加快了流程,又节约了人力?

所以,沈怡均说,在全季这样的华住酒店里,没有浴缸、没有迷你吧、没有床旗,而是给住客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

他们还把咖啡换成了中国人更习惯的茶,把外国那种浓烈的香水,换成了他们的特制香薰“禅茶”。全季的主创设计师周光明在全新版本中直接把“茶吧”置入,取代了曾经酒店的“酒吧”,茶香在公共空间中四溢,如今,很多顾客甚至到全季店里点名想买走禅茶香薰。


全季茶空间

听到这里,我竟然莫名有些感动。我自己都没有注意到,这些年为这些我根本不用的迷你吧、浴缸、酒店大堂,多付了多少钱,但他们却帮我想到了。

周光明在2012年接手设计全季时,季琦提出了“无主题、无设计、无惊喜”三无理念,并不是真的三无,而是聚焦到酒店的三件本质上(洗好澡、睡好觉、吃好早饭),如今全季迭代到5.0版本,早已应验了“为中国人生活习惯打造,同时又可以吸引外国人体验”的酒店初心。

这场浩浩荡荡的“双向奔赴”,持续二十余年。如今,以华住为代表的中国酒店集团,早已经脱离了机械的学习和模仿,而是用各种各样的模式创新,完全占据了中端酒店的市场份额。

先僵化,再优化。

甚至,从我自己的亲身体感上,如今很多国际连锁集团的服务,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以至有些“僵化”了。

我有一个最近的经历,上个月,我去印尼考察,在印尼的国际酒店里,他们给我送上了一张手写的欢迎卡。


没错,不是打印的,而是手写的,字迹清晰、墨迹可见。但看着这张卡,我的心情却无比复杂。

我理解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尊重。但每天那么多入住客人,手写感谢卡,这是个很大的工作量。而这种卡片,白白投入了时间精力,却没有为我产生任何实际的价值,甚至连情绪价值都没有。

这两年人们常说“内卷”,什么叫内卷?你只想要杯咖啡提神,他却非说你等等,我们贵宾至上,然后花半小时给你拉了一个竹林七贤的花,这就叫内卷。

任你的感谢卡再工整漂亮,但很多五星酒店,现在还是外卖不准上楼。反倒是价格更实惠的汉庭、全季们,会用机器人帮我把外卖送到门口。

让外卖上楼,远比一百张感谢卡更有份量。


三个循环:未来的中国酒店,是走向世界

酒店的本质,是“出门生意”。于是,客人来自哪里,目的地在哪里,服务商来自哪里,就形成了三个循环。

第一个循环:国内循环。

上海人去西安旅游,西安人去成都旅游,成都人去上海旅游。这就叫国内循环。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有高速增长的经济,便利的交通,高铁高速网络遍布全国。

光是把这个市场打磨到近乎极致,就已经造就了华住这样跻身世界前五的酒店集团。

而华住的伙伴们还告诉我,近几年酒店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开发出了第二个循环:同城循环。

什么叫同城循环?就是上海人住上海的酒店,南京人住南京的酒店。

这乍一看有点奇怪,但在某些场景下,却是特别的顺理成章。

还是举两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去年年度演讲,就在我所居住的上海。从我家打车到会场,大约40分钟。当天打车往返,其实也来得及。

但,凡事就怕个意外啊,万一呢?万一路上刮了蹭了呢?难道我要鼻青脸肿地当着几百万观众的面演讲吗?肯定不行,我冒不起这个风险。

所以,提前两天,我就住进了会场附近的酒店。不为别的,就为了好好休息,同时降低路上发生意外的风险。

还有,每年我都会回我的老家南京,看看老人,陪家人吃顿团圆饭。但如今,我回南京的时候,已经习惯性住在酒店,而不是住在家里了。因为我有很多电话会议,在酒店方便办公,不会打扰老人休息。

而华住的伙伴们告诉我,同城循环的场景远远不止这些。

比如,一些家庭会在周末开车带着一家三口,到郊区找一家华住的酒店,房价不贵,还不用做早饭、不用做家务,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野营散步。

还有,很多年轻人看上了华住酒店配备的专业级商用洗烘一体洗衣机,他们会在换季时,带上所有的换季衣物,开一间酒店钟点房,把换季衣物整理一次性完成。

甚至一些大学生也会在周末逃离拥挤的宿舍,找一家酒店洗洗衣服、赶赶论文,过一个舒服周末。


还有,朋友间去酒店打牌、重要活动前去酒店化妆、高考前去考场附近的酒店休息...这种同城循环场景,真是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

而未来呢?几乎所有华住的伙伴都提到,未来的中国酒店行业,一定会开发出第三个循环:国际循环。

不仅是中国人出国,住中国酒店。更是埃及人去巴黎旅游,住进塞纳河畔的全季酒店,听着巴黎圣母院悠扬的钟声,享受一顿美味的早餐。

怎么做?

华住的伙伴们,告诉了我一条明确的思路:用品牌标准,代替星级标准。

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之前评价酒店,都喜欢说“四星”“五星”,但好像近些年很少听说了?很多酒店也都不再挂星了?

从数据上来看,星级酒店的总量已经从2016年的9861家,下降到了2024年上半年的6245家。也就是说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大约有3000多家酒店已经离星而去。

而华住旗下所有的酒店,包括高端线的品牌,都是没有“挂星”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一套“星级评价”标准,早就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了。

传统酒店的星级,是根据一套复杂的评分系统评定而来,满分610分,330分以上为4星、420分以上为5星。

每一项打分,都有严苛的标准。

比如,

3星级:要有专职的行李员,不少于16个频道的彩色电视,70%的客房要有小冰箱。

4星级:大堂要气派豪华,有足够的停车场,大部分房间不小于20平米,提供擦鞋服务。

5星级:房间要用高级地毯,全身镜,有3个以上的宴会厅,中西餐厨房。

假如你说,我想住4星级酒店。但我不需要停车场、不需要宴会厅、铺普通木地板就行、更不需要有人帮我擦鞋。我能不要这些,换一张更舒服的床吗,然后便宜点吗?

酒店只会说:不行哦,亲。这是行业规定。你只能要么全买,要么去别家看看。

而华住在做的事情,就是用品牌自己的标准,代替星级标准。用顾客对“汉庭”“全季”这样品牌的信任值,代替对“三星或四星”符号的信任值。

未来,华住的出海,有两个大的方向。

一,是往客户在的地方去,也就是那些中国人差旅最多的国家,比如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

全季在新加坡的酒店,开业五年多了,非常火热。

二,是往那些中端酒店还有巨大空白的地方,比如欧洲。

我对季琦说,我真的很期待,有一天我去巴黎考察时,可以住进全季酒店。他说,我也很期待。

我们一起,盼着那一天。


一套会员:Costco+Netflix+航空公司常旅客。

最后,再来聊聊“一套会员”。

会员体系,是酒店行业真正的秘诀,也是整个过程中最好玩的地方。

还是和你分享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

我是一家国际连锁酒店品牌的白金卡会员。拿着这张白金卡,无论何时、无论到哪个城市,只要这个城市有这家集团的酒店,只要还有房间,就能免费升级到套房,享受最好的房型,还能获赠两份免费早餐。

这些会员权益,让我这样经常出差的人深深着迷。

而为了保住会员卡的级别,每年必须住足够多的次数。没错,不是看住了多少晚,而是看住了多少“次”。

于是,为了保住权益,我拼命地刷次数,就像打游戏一样。有一年实在要完不成了怎么办?那就卡系统BUG。

我找了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机会,3个晚上,假如住在同一家酒店,那就只算一次。所以,我干了一件“丧心病狂”的事,找到了这家集团旗下两家门对门的酒店,第一天晚上住A酒店,第二天退房,拉着箱子去住B酒店,第三天再退房,带着大包小包回到A酒店。

幸好,这么折腾10年后,我成为了终身白金卡,再也不用拖着箱子在两家酒店间锻炼身体了。

在商学院里,这叫“迁移成本”,通过增加顾客的迁移成本,使得顾客被各种各样的权益牢牢吸引,成为品牌坚实的资产。

毫不夸张地说,设计会员体系,就是在设计酒店集团的护城河。不是在卖单次消费,是在卖终身价值。

季琦非常自豪地告诉我,如果一定要选一个华住最大的创新,那他觉得,就是他们的会员模式。

华住会的会员模式,和所有酒店都不相同,这是一种独创的会员模式,他称之为:Costco+Netflix+航空公司常旅客。

最基础的逻辑,是类似Costco、山姆的“付费会员”逻辑,华住会银卡定价49元,金会员卡年卡219元。这笔钱可不是预存的消费金,而是单纯的会员购卡费。会员卡购买后可享受相应等级折扣。

而这之上,是类似Netflix的订阅模式,一系列额外的权益包,比如学生卡、多间夜套餐、连住优惠等,根据不同节点推出不同套餐,供会员订阅。

银卡、金卡会员除可购买外,也可以通过类似航司的升级体系,通过消费进行升级。还有一个最高的级别:铂金卡。铂金卡不能靠单独购买获得,只能通过消费额度累计。同时,保级也需要消费累计。

华住的会员体系,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付费会员是入场券,订阅服务是装备,而铂金卡则是玩家努力要达到的最高段位。

目前,华住会员总数已经超过2.6亿,且70%以上订单来自会员预订。酒店行业普遍会员预订占比为30%-50%。

这批忠实会员,正是华住未来走向世界,去跟国际酒店集团竞争的底气所在。


一个会员、双向奔赴、三个循环。

一部中国酒店极简史,说完了。

真是荡气回肠。

工作二十多年,我住了几千晚酒店,从来没这么从整体的视角,看过整个宏观酒店业。

二十年前,我们还在模仿国际酒店的一切。而二十年后,我们已经在让中国的服务标准,影响世界。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一个了不起的故事、一群了不起的人。

在访谈的最后,季琦的一句话,让我回味良久:

这些年,提到中国、提到出海,大家想到的总是制造业。但我希望让所有人看到,中国的服务业,同样在崛起。

真好。

我特别希望有一天,在埃及首都开罗,一个来自曼彻斯特的英国人,为了保住华住的会员级别,拖着行李来回刷酒店。一如二十多年前的刘润。

这个场景,想想就很令人向往。

祝华住20岁生日快乐。

更祝梦想中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观点/ 刘润主笔/ 歌平/ 二蔓版面/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498篇原创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