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评论区出现了我的身份证”“粉丝拿着写有名字和电话的快递疯狂敲门,妹妹与父母的住址也被曝光”‍……据央视报道,杭州警方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经查,嫌疑人通过“社工库”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在网上“开盒”了2000余网红的个人信息;散布在其组建的境外聊天群中引流,再通过接广告或付费调查等方式获利几十万元。目前,10名嫌疑人已被抓获归案。



“开盒”,是指使用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收集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络上公布。在非法利益驱使下,“开盒”者躲在屏幕后的一顿操作,带给被“开盒”者的,却是无法承受的灾难。电话骚扰轰炸、身份证住址曝光,波及正常生活工作不说,甚至可能遭遇诈骗、网暴、人身威胁等严重后果。正因为如此,“开盒”及其背后的非法贩卖个人信息、各色网络暴力,历来都是司法重拳打击的对象。

自我标榜“网络黑客”的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够屡屡顺利“开盒”,靠的不是运气和实力,而是依赖于一条专业、庞大、严密相扣的黑产链条。其中,“社工库”是重要一环。警方调查发现,嫌疑人通过境外网站寻找已被泄露的公民身份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汇聚在“社工库”。使用者只要交纳很少费用,就可得到大量公民信息。经过“按图索骥”的信息碰撞核实身份、手机号和地址等,就可实施“开盒”、贩卖、付费调查等暗黑生意。可见,数据海量的“社工库”,由于易获取、成本低,已成“开盒”等违法犯罪的温床。

多年来,警方和网信部门对“开盒”和网暴露头就打,对非法贩卖个人信息利剑高悬。但“开盒”及非法贩卖个人信息犯罪行为依旧猖獗,表明打击治理的触角有待进一步延伸。虽然提供非法查询和数据购买的“社工库”设在境外,“开盒”及非法贩卖个人信息的黑产链条有“出口转内销”色彩,给监管和打击带来难度,但是,“社工库”的数据源头无疑都在境内。是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弱导致公民信息泄露,还是某些行业“内鬼”故意搜集贩卖?抓住“社工库”这一“七寸”,揪出背后的“供货商”黑手,才能掐断供货链。

打击非法贩卖信息黑产不手软,打击“开盒”、治理网暴不停步,才能真切守护好每个人的隐私和安全感。

(北京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