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在北京期间,赫达与与阿拉斯泰·莫里逊相识并结婚。阿拉斯泰在中国出生,他的父亲是有名的英国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里逊。
她在最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住在澳大利亚。1991年,赫达·莫里逊逝世以后的第二年,其夫根据她的遗嘱,将用作展览的照片和许多珍贵的南亚青铜器、藏书等捐赠给澳大利亚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而将1933年至1946年共十三年里她在中国所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六千多幅照片,以及二十九本影集全部赠与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第一辑:
午门北面。
从内金水桥望午门。
午门的东北角及东雁翅楼。
内金水桥与午门。
从太和门望午门。
从太和门望午门。
太和门下的铜鼎式香炉。
太和门南面。
太和门南面。
太和门前的铜狮。
内金水桥与昭德门。
内金水桥和午门。
从午门上俯瞰内金水桥和太和门。
内金水桥,远处为熙和门。
午门前廊?
内金水桥。
从午门方向望太和门,前景是内金水桥。
从太和门望午门。
从太和门望午门南面。
从太和门看午门。
从太和门看午门。
太和门南面,台阶边铜狮。
在紫禁城内高处远眺,远处一座重檐庑殿顶建筑,是神武门?
汉白玉栏杆。
从一处殿宇廊柱间远望,不知这是哪个角度?
太和门带有莲花顶饰的栏杆望柱,远处是午门北立面。
从太和门望太和殿。
巍巍太和殿。
太和殿。
从太和门远望太和殿。
太和殿月台台阶和铜鼎。
太和殿月台,可以看日晷和铜鼎。
紫禁城中的铜水缸。
中右门的屋顶以及太和殿南立面。
太和殿南平台上的铜鹤,背景是左掖门的西立面。
廊柱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