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澳网以1020763人次的观赛规模,成为有史以来观赛人次最多的一届大满贯赛事。随着今年第一周比赛观赛人次再创新高,澳网很可能打破由自己保持的这一纪录。
在国际网球赛事版图中,澳网的地位曾经略显尴尬,被不少人视作 “二流大满贯”,部分顶尖选手在是否远赴澳洲参赛的问题上踌躇不决。如今,这项四大满贯中最年轻的赛事凭借着创新与体验,已然实现华丽蜕变。
理念革新,引领赛事正向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网球协会与澳大利亚网球运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虽顶着大满贯赛事的名号,当年的澳网名不副实。赛事举办地位于墨尔本郊区小镇库扬,场地设施陈旧、规模有限,奖金与排名积分少得可怜,不少顶尖选手干脆放弃跨越赤道“换季”参赛。澳网的参赛阵容因此长期孱弱,被扣上“二流大满贯”的帽子,与久负盛名的温网、美网和法网如云泥之别。
1993年,时任澳大利亚网球协会主席杰夫・波拉德,向刚刚退役的五届大满贯双打冠军保罗・麦克纳米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带领澳网扭转局面。麦克纳米此后接任该组织首席执行官兼澳网赛事总监。
这次任命推动了澳网从混乱无序、与时代脱节,到南半球最重要的年度体育盛事的华丽转身。波拉德2019年接受ESPN采访时表示:“我们得让它看起来像个大满贯赛事,而不是和其他每周举行的赛事没什么区别。”
澳网自1998年来到新场地墨尔本公园后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麦克纳米凭借巧妙的营销策略,以及与当地政府、ATP的沟通谈判,成功改写了公众对这项赛事的认知。
本世纪初,澳网打出“亚太地区的大满贯”的全新定位,这一理念的革新让澳网得以进军长期被世界体育忽视的亚洲市场。随着赛事热度与收视率飙升,澳网不仅收获了更丰厚的转播合同,还吸引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高额资金支持。随之而来的是奖金大幅增长,奖池从2001年的1390万美元跃升至2011年的2500万美元。由于积分、奖金与其他大满贯赛事看齐,不会再有顶尖选手放弃参赛。
此后,罗德・拉沃尔球场成为世界上首座拥有可移动顶棚的网球场;2005年澳网男单决赛成为首场夜间举行的大满贯决赛,这场休伊特与萨芬的对决至今仍是澳大利亚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体育赛事。
在2006年麦克纳米卸任时,澳网在受欢迎程度、吸引力和公众认知度方面,已与其他大满贯并驾齐驱。不过,澳大利亚网球协会深知,在竞争激烈的体育娱乐领域成为领跑者与潮流引领者,还需开拓全新的方向。
不断创新,将体验感放在首位
“体验感。关键就在于此。”2013年上任的澳大利亚网球协会首席执行官克雷格·泰利明确了澳网的长期愿景,“我们如何确保为球员和球迷都带来最棒的体验感?澳大利亚网球协会做出的每一个决策,最终都必须把球迷或球员的体验感放在首位。”
秉承“把体验放在首位”的理念,墨尔本公园全力打造出四大满贯中最出色的设施。2019年,罗德・拉沃尔球场进行了耗资2.25亿美元的重建,如今的澳网是唯一拥有三座顶棚球场的大满贯,避免了天气因素的过多干扰,极大保障了赛事顺利进行。
比赛期间,从备受欢迎的全天供应寿司的餐厅,到儿童游乐室、私人健身房,再到参观澳大利亚野生动物园的一日游活动,球员们从抵达墨尔本的那一刻起就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当罗兰・加洛斯和温布尔登沉浸在传统中,墨尔本则呈现出更现代、更前沿的球迷狂欢节氛围。如今的澳网已远非一场网球赛所能定义,更像是一场盛大、多元的节日庆典。
澳网现场音乐会(AO Live)已成为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音乐节之一。赛事期间的每一天,观众们都能欣赏到世界顶级乐队、歌手、知名DJ的表演。正如泰利所言,这种独特的融合“使我们有别于其他体育赛事,尤其在网球界独树一帜”。
一年前,澳网开创性地推出“派对球场”,创造出独特的观赛体验令人眼前一亮——400余名球迷一边饮酒用餐,一边俯瞰球场,享受网球带来的激情与欢乐。
今年澳网在创新之路上更进一步,在赛事区域内设立面向年轻人的“顶级球场”。“这里设立了虚拟现实体验、电子竞技项目和不同形式的网球游戏,球迷们在这里还能享受美食与时尚的融合。”泰利表示。
除聚焦于提升现场观众的观赛体验外,澳网在开拓远程新客户方面持续探索创新。今年,澳大利亚网球协会引入了卡通虚拟形象转播模式——在社交媒体的相关转播中,球员们仿佛是从电子游戏中走出的卡通角色,在充满二次元风格的球场上对战,击球的声响、观众的呼喊以及解说员的解说则保持了真实感。
这一创新不仅巧妙绕开传统转播权协议的限制,还完整保留了网球比赛扣人心弦的精髓。新颖的转播方式无疑为年轻一代受众打开了一扇接触网球的窗口。
作为后来者的澳网已迎头赶上,但澳大利亚网球协会并未满足于此,而是怀揣着一个大胆的五年计划。他们期望在球迷和球员体验方面进一步,以拉开与其他赛事的差距。“每年我们都在突破澳网所能提供的服务与体验的极限,”泰利透露称,“赛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球迷和球员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为此,我们也不断创新满足各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