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卫视纪录片团队历时一年两个月拍摄的四集自然人文纪录片《昆嵛》,以《冬》《春》《夏》《秋》四季为经线,以昆嵛山的古今各色人等为纬线,技术赋能,经纬交织,不仅生动呈现了昆嵛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瑰丽壮观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极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富饶丰沛的物产资源以及红色精神闪耀的革命胜地,更是塑造了姜俊玲、王云磊、陈英俊、王文明、张令辉、盖宇鹏、孙雪萍、王俊伟、王尚丰夫妇等一大批昆嵛山儿女群像,全景式展现了这些普通人身上洋溢的人性之美,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价值取向,描绘了一幅和合共生的生态景观、彰显出共同体美学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价值取向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了文艺创作应有的价值底色。纪录片《昆嵛》的创作鲜明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创团队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主题、时代价值。


《昆嵛》的主人公,多达二十余人,他们身份各异,且均为普通人,但主创着重凸显了他们种种人性人情之美。纪录片既有对杨子荣、张玉华、冯德英等革命英雄的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心怀国之大者的高尚爱国主义精神对赞美,也有对昆嵛山电视转播塔设备维护人员王云磊、林场工程师王俊伟、林场护林员王尚丰夫妇等昆嵛山工工作人员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的讴歌,亦有对从昆嵛山获得科研资源的中科院植物绘画师李爱莉、专注鸟类研究的专家吕艳、为杂交试验作准备的高校教师盖宇鹏等科研人员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家精神礼赞,更有对充分利用昆嵛山自然资源走向乡村振兴的当地果农王文明、孙雪萍和渔民陈英俊等人乐观坚强、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的歌咏。


麦收 樱桃市场

这一切均体现出《昆嵛》主创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创作理念,使作品不仅能深入到主人公精神世界,更触及到观众的灵魂、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实现对主人公情感和精神认同。

和合共生的生态美学

我国生态文化研究学者鲁枢元在其著作《生态批评的空间》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的三分法: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和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昆嵛》纪录片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维度来探究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既体现出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敬畏,同时还人性以自然,解决人与自我的精神失衡的问题,体现出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生态思想。


赤松映日 山脚下苹果园

《昆嵛》里,有大量空镜头展现昆嵛山的自然之美。不管是“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银装素裹之下愈显高贵圣洁的昆嵛山,还是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万木葳蕤、溪流欢腾、沙鸥翔集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抑或是千峰竞秀、层峦叠翠的夏季,或是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等四季景色的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不管是表现三瓣石、狐狸石、孔雀石 、窟窿石等栩栩如生、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还是跟拍白鹭、海鸥、天鹅、仙鹤等鸟类的迁徙、求偶、繁衍等生命的自由舒展,都淋漓尽致呈现了昆嵛山的自然生态之美,呈现出人类与自然和合共生、交互相融的生态关系,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锦绣画卷


狐狸石 孔雀石


窟窿石 人脸石

社会生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在审美领域的内化,它对人生命本体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关怀,凸显了人的参与和在场。《昆嵛》所呈现的社会生态无疑是积极昂扬的。革命英雄杨子荣、张玉华、冯德英凸显着被称之为胶东的“井冈山”的昆嵛山红色革命基因,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昆嵛山电视转播塔设备维护人员王云磊、林场工程师王俊伟、林场护林员王尚丰夫妇等昆嵛山工工作人员体现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当地果农王文明、孙雪萍、渔民陈英俊、自主创业代表张亚飞夫妇等人则生动折射着当代昆嵛山儿女的坚毅乐观、迎难而出、敢闯敢做的精神风貌。这些人物,纵横交织,交相呼应,奏响了“美丽中国”最强音


《昆嵛》不仅展现了昆嵛山的自然生态之美,也不仅呈现了昆嵛儿女社会生态之美,更是还人性以自然,解决人际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我的精神失衡等问题,呈现出精神生态之美。精神生态是人的精神在审美层面的内化,是对人生命本体的心理范式的关怀,突显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潜能,并将生态美学由对现实形态的知觉拓展到其本身所不能觉察的潜在场域。张令辉从一个互联网设计师辞职返乡建立乡间花圃,做了一名自然类自媒体博主。原本患有听觉障碍、终年看不到蓝天白云的她回归自然,建立自己的世外桃源,把别人的想象过成自己的生活,甘之若饴、返璞归真,完成了自我的精神疗愈酷爱拍摄鸟类的摄影师由美燕曾罹患重病、精神崩溃,身体好转后走进深山老林,把“拍鸟当作一种修行,拍它们的时候就是拍我自己”,不仅完成了一场生命的自我救赎,更有了仁民爱物、同胞物与的精神境界,才会奋不顾身执意去救助坠落雏鸟。声名显赫的网络作家于鹏程远离红尘,归隐昆嵛山,被父亲称之为“疯子”,可他却在昆嵛山问道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的过程中找到了精神皈依。三人这种复得返自然的生活状态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诠释,体现出该纪录片的精神生态之美。


白鹭捕食 中华攀雀

《昆嵛》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价值取向,所展现的和合共生的生态美学,恰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思想。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昆嵛》生动讲述了昆嵛大地万物共生的故事,强调整体和谐与普遍关联,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共同体,涵盖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同时,《昆嵛》通过讲述王重阳弘道传教的故事,表现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述革命英雄的故事,体现革命精神的赓续传承,借此表达相似的生活环境、文化生活记忆、价值理念以及包容的文化心态构成了昆嵛大地和谐共存的文化共同体这一思想,并通过纪录片的叙事主题与社会历史的互文性,连接观众的共同记忆,促使观众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高度彰显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建构了信仰趋同的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