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图纪录片中心

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

GUANGZHOU DOCUMENTARY CENTER

文稿整理 摄影 | 郭晓婉

审核 | 曾洁

编者按
EDITOR'S NOTE

12月5日下午,由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主办的许慧晶导演作品《棒!少年》展映交流活动在广州图书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举办,该片导演许慧晶来到现场,与观众进行了交流分享。


以下为交流环节的文字版(节选)

全文约5800字,阅读需要12分钟

嘉宾简介
GUEST


导演许慧晶

许慧晶近20年纪录片创作经历,作品曾荣获第20届谢菲尔德纪录片节(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50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FIRST青年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及观众选择奖;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委会奖;中国学院奖最佳纪录电影;中国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提名等奖项。作品曾入围荷兰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国内外影展。

《棒!少年》简介
DOCUMENTARY

《棒少年》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队,跟着70岁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少年马虎以“刺头”状态闯进了基地,天天打架干仗;而“元老球员”小双心思细腻敏感,对未来满是怀疑和不确定。不同家庭背景和心性习惯的少年在一起训练、生活,一支棒球棍,把他们带进无尽的冲突和欢乐,也带给他们久违的热血与梦想。几个月后,他们将飞往美国,代表中国登上世界少棒的顶级赛场,但基地的球场和宿舍却面临拆迁…… 少年们能否逆风挥棒,叫板自己的命运?


棒!少年》海报

双主人公:马虎折磨别人VS小双折磨自己

就像一个人的两面,内心经常会打架,需要去平衡

主持人:《棒少年》这个片子2017年开始拍,拍了了一年半,后期制作又花了一年半,2020年在院线上映,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很多的画面是2017、2018年的时候,马虎、小双那个时候12岁左右,到现在已经过去六七年了,大家应该也非常想知道片中这些孩子们的状况如何?

许慧晶我大概了解到马虎去年出演了王宝强导演执导的片子《八角笼中》,然后还有参演另外一部跟棒球相关的片子,我觉得他现在好像都快成为职业演员了。小双都十八、十九岁了,现在在海南做棒球教练。

读者提问:您是怎样找到这样一个故事线索的?每个导演是怎么样去挖掘到这些故事的?

许慧晶:一般情况下,每一个项目我们都会先有一个主题概念,可能在那个时期我就比较关注乡村主题或者说小孩的状态,也可能跟我那个阶段有关系,因为2016年,我们家小朋友也是三岁左右,所以那会儿想要去关注这一块。但是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载体,其实并不清楚,所以说就会不停地去寻找。

其实我们刚开始也没有明确说就要想找乡村的,刚开始在广东这边也找过一个群体,当时就判断以体育题材为题材,我们也想尝试一下,当纪录片跟体育这种相对市场化一点的题材去结合的时候,它会不会产生一点点大众的可能性

刚开始其实在广东这边拍过一个外国小孩踢足球的(主题),有各种国家各种肤色的小孩组成了一个国际联队,但是拍了一段时间发现好像我在里面找不到那种感觉,好像他们在广州活得也挺好的,不太需要我们去关注,然后也找不到跟自己连接的一个因素。后来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机缘,我们知道了棒球基地,发现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

读者提问:片中这两个主人公是怎么挑选出来的?您觉得片子拍摄结束的点是什么?

许慧晶:我们也是拍摄了几个月后才确定(主人公)的,因为这些小孩长得都很像,个头都差不多,穿一样的队服,刚开始很长一段时间脸盲,谁是谁都不知道。小双在小孩里面相对会特殊一点,他比较沉默寡言,别的小孩玩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那里玩一个小恐龙,我刚开始对这个小孩就有一种感觉,但是不知道他是谁,也是过了一段时间才搞明白。马虎在我们在开始拍的时候,他还没去,第三次拍摄,这个人才到基地。

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其实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发现好像找不到主要人物,因为小孩都在那里待了两三年了,每个人的江湖地位都很明确了,也不会有太多的冲突矛盾,教练对他们每个人都拿捏得死死的,很清楚每个人是什么性格,稍微有点矛盾冲突也很小,然后马虎一去他们就翻天了,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是对的

棒球的比赛分U8、U10、U12、U15不同级别,U12就是10-12岁这个年龄段,对于这些小孩,下一个阶段就是U15了,我们的拍摄也不可能再走三年了,那时间太长了,我们就选择了U12这个时间段,对他们来说也就是最后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大比赛。我们在片子里看到的小双回家那部分其实是我们后来补拍的,我们剪辑已经做了半年多,听说他回家去了,我们又去补拍了。


《棒!少年》展映交流活动现场

主持人:在片子结尾的时候,其实挺让人触动的,小双跟他大伯说“你不要不管我”,大家也比较关心他,小双后面的经历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许慧晶:小双因为小时候个人经历,我们有时候都会感觉在拍摄的时候,你以为你对你的人物很了解,但是后续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了解。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眼见为实,因为那里面可能会有很多的因素。然后到了后期我们在剪辑的时候可能就是真正去理解你的人物的一个过程。小双本身的经历太过于(虐心)了,因为那么小一个小孩,面临那么多亲人的离开,所以可能有时候能保持这样一个状态也很不错。

主持人:我们在片中看到小双也是由于一些家庭原因,一度是离开了棒球基地,后面他其实又回到了基地,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许慧晶:2020年片子上映以后一段时间,他就回去棒球基地待到18岁左右。每个人都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状态),生活也不可能一直是那样的。在那个时期,可能大家需要更多的外界的这样一种帮助,长大了之后,可能就得要依靠个人能力。


《棒!少年》展映交流活动现场读者

主持人: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个是长篇版,其实《棒!少年》还有一个多集的系列版,在多集的纪录片中是以群像的方式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历程,为什么在长篇当中选择的是马虎和小双这两个人物?

许慧晶:这个可能和我们的拍摄方式有关系,因为我们当时就想尝试一种用故事片的方式来做纪录片,像我们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有三个机位,可能就脱离了我们原先拍纪录片的方式,然后在人物关系上我们需要去更突出,所以就不太适合群像的方式,因为群像的方式很多时候是没办法深入。但是我们在刚开始拍摄的时候,都是以群像的方式拍,可能拍按照我们以往拍摄的经验,差不多拍十次左右,一个片子也就差不多了。拍到第三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开始要脱离群像的方式,要深入到人物里面去。我觉得一个片子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样貌,其实也就是在那个时间段内相对会比较明确。如果说以单一主人公或者是双主人公成立不了的情况下,它有可能就会长成一个群像的方式。但是单一主人公方式可行的话,就会长成像我们这部(棒少年)这样。我们这部片子还是双主人公,其实是在我们发现单主人公难于去承载我们想要表达的那么多东西,所以我们最后选择的是双主人公

主持人:当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分别是希望这两个主人公承载哪一部分的内容或者想表达的东西呢?

许慧晶:这个可能更多的是我们在后期的时候才慢慢找出来的,我们前期的时候可能并没有那么明确。后期的时候发现虽然我们是双主人公,但是其实有点像一个人的两面,而且我们人有时候也这样,内心经常会打架,需要去平衡。我们发现这两个主人公性格上非常互补,小双是折磨自己,马虎是折磨别人,就形成了一体。

《棒!少年》VS《永无止境》

录片跟体育相结合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一点大众的可能性?

主持人:许导今年有一部片子《永无止境》(影片围绕综合格斗领域曾突破历史的传奇女性张伟丽,通过记录方式见证一位普通矿区家庭的孩子,如何逐步重返世界之巅)正在做后期,这部片子的主人公叫张伟丽,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个女性运动员,您连续两部作品都跟体育主题有密切关系,请问这是一个巧合吗?


《永无止境》海报

许慧晶:其实还是在我们的主题里面,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不管是《棒!少年》也好,或者是张伟丽的《永无止境》也好,主角都来自偏远乡村的群体。不一样的是《棒!少年》中的孩子们需要社会关注才能够健康成长,而张伟丽属于乡村群体里面靠自我的努力,真正改变自己跟家族命运的人。我觉得这个题目也非常重要。

读者提问:我觉得《棒!少年》的呈现和许导的初衷是非常吻合的,突出了贫困与发展脱节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棒球和其他任何竞技体育运动对他们的影响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是棒球,可能是因为棒球足够小众,如果是大众(体育运动)可能会少了出头的机会,和格斗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棒!少年》和《永无止境》两个题材非常不一样,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张伟丽的出身也不是非常好,是一个工人家庭,然后一路打到了世界冠军这样一个位置,想问导演在拍这两个电影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比如说马虎他们是还在开始努力的阶段,张伟丽是已经取得成就的运动员,然后男孩和女孩有差异,集体运动和格斗运动也有差异,请导演分享一些体验。

许慧晶:这两个项目的确是很不一样,人群也很不一样,毕竟《棒!少年》里的孩子不是职业运动员,张伟丽是职业运动员,也是世界顶尖的运动员,虽然大家出身一样,但是面临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孩子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张伟丽可能更多是面对自我以及如何去面对失败的问题。张伟丽可能会给我们很多人带来另外一种感受,她是可以输出东西的,我们看了之后可能会从她的经验和思考里得到一种力量。

读者提问:在片中可以看到棒球基地和这些孩子们其实也遇到很多困难,想问下这几年棒球基地的发展状态是怎么样的?他们的资金链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您的纪录片的主角都是男孩,未来的拍摄方向上会不会集中女孩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影片?

许慧晶:据我了解,棒球基地现在的小孩比之前要多了很多,北京现在有100多个小孩,前一段时间刚搬了家,也有很多大的企业或者个人捐赠。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搜一下,如果有意愿还可以去支持一下。

另外说到女孩,基地后来的确是招了挺多女孩子,他们有一个女子棒球队,在国内拿了很好的成绩,现在也有一个体操队,后来也有团队在拍,好像也拍了好多年了,(棒球基地)其实也是一直是人在关注。


活动现场

纪录片创作123

钱从哪里来?前期怎么拍?后期怎么剪

读者提问:一般来说拍一部纪录片的预算是怎么策划的?拍《棒!少年》这部片子花了多少钱?你们是怎么组织这个现金流的?

许慧晶:拍纪录片其实面临的问题很多,资金其实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一个最难的问题,也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们也是在想办法解决资金、投资的问题。以《棒!少年》为例,最开始最开始是想象传媒发起的,拍了半年多、美国部分还没拍的时候,我们走了CCDF(CNEX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的提案会,这是纪录片行业里面比较成熟的一种方式,我们带着项目去 Pitch(提案会),那一年我们得了很多奖,也得了提案会的最高奖。

爱奇艺灿然工作室的负责人齐康也是我们后来的总制片人看到了这个项目,然后爱奇艺就接了这个片子,然后顺利做完后期、上映。

主持人:你对摄影师拍摄比赛画面会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吗?因为我们知道要在场上表现棒球这种运动的魅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你们事先会有大致分工,重点关注哪一部分吗?

许慧晶:因为纪录片不像故事片,可以一直盯监视器,我们很多时候在现场都不看画面的,像我有时候自己还在拍,我们现场有三台机。

这个是有分工的,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模式,每天拍完之后都要过素材,基本上每天都是两三点才睡觉的。日常是会不停重复的,我们就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景形成基本的拍摄模式,机位轴线如何协调,谁是主机位,谁是辅机位,谁是灵活行事。所以不同的环境,只要稍微变一下就好了,大家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读者提问:在片尾字幕中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周浩和顾桃,想问是不是拍摄《大同》的周浩和拍摄《犴达罕》的顾桃?想请问在不同的创作者在同一个项目中有没有一些碰撞,想请您分享一下创作故事。


顾桃作品《犴达罕》海报

许慧晶:对,周浩就是那个周浩,顾桃也是那个顾桃。我们后面有两个片子,周浩都有介入,他是我们的监制,他会给我们提很多建议,我们也会结合实际情况做一些筛选。其实周浩跟《棒!少年》片子关系还挺大的,如果没有周浩可能也不会有这个片子,因为是因为是周浩帮我介绍的这份工作,我去了联合出品方想象传媒才有了这个片子。

读者提问:您在拍摄过程中,怎么避免将摄影机对准一些拍摄对象时,他产生一种害怕、畏惧、害羞的情绪?

许慧晶:这个我也说不好,虽然我拍过那么多人,但是如果别人拍我,我是有点不太(自在)。然后可能有时候拍纪录片确实需要拍摄对象比较(放得开),他就怕你不拍他。这也是相互的,一方面就是我们要清楚我们开始拍摄的人应该怎么样去处理这些(关系),这个我们也要看(情况),出于保护的情况下我们会处理。有时候我们在前期为了更好拍摄,花了好多精力、好多钱,但是最后(不合适)咔擦一下就剪掉了。

读者提问:我很好奇就是您在创作纪录片的时候,有没有哪些时刻,摄像机镜头就不能再对准(拍摄对象)了?

许慧晶:的确是在我们拍摄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一般我们处理方式是在大段落拍摄的时候都会提前沟通,比如我们去到拍摄对象家里,这个行为本身的发生就基于拍摄对象的同意与否,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很多时候到了后期剪辑时(前期拍摄的内容)情况发生改变,就需要再反复的去换位思考,因为有时候我们虽然拍了,但段落只是段落,是会受前后关系的影响,前面接的画面和后面接的画面不一样,这个事情就是另外一个事情

有时候我们先看片子,看到的是一百零几分钟,但背后的素材有七八百个小时,把这些东西全部浓缩下来,它是小片段拼起来的,拼起来之后能够和当时的感受和现实对应。我们的片子给我们所有的拍摄对象都看过,他们看完之后感受到我经历的也是那样的,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这个可能是我们片子拍完之后,你是不是能够从伦理道德、从你拍摄对象的角度是否能够成立的东西。


活动大合照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