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潮起,协同筑梦。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考察时强调,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怎么能使中国人的创新积极性调动起来?党和政府都在研究各种政策,创造良好氛围,营造优质环境。我们要继续做下去,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中国的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
殷殷重托,指引航程。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6年来,滨海—中关村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以扎实实施全市“十项行动”为工作主线,以深化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为重要依托,守正创新,善作善成,在经济发展、创新主体、创新活力、创新协同、产业焕新、创新生态等方面持续跃升,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
一份答卷
提神又提气
六年来,滨海—中关村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科技创新唯实争先、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各项指标均呈现良好态势。牢记嘱托、奋楫笃行,交出一份提神又提气的亮眼答卷。
经济支撑底盘持续壮大。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1443家增长至5800多家,北京来津企业数量占比超20%,“四上”规模企业达190家,约占经开区工业与服务业“四上”企业数量的13%。全口径税收由2019年2.3亿元增至2024年全口径纳税收入超17亿元,增长超7倍。
创新主体活力持续增强。目前,国家高企达250家,数量在经开区占比由2019年的1.89%增至20.56%;国科小达356家,占比由2019年的3.58%增至25.52%;雏鹰企业达202家,占比由2019年的5.3%增至29.23%。高企、科小、雏鹰分别占经开区的1/5、1/4和1/3。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2024年,滨海—中关村实际办公人数超6700人,比2019年实现倍增,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65%,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50%。获得市、区两级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称号的共计19人,人才在园区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显现。
强强协同
园区发展活力尽显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子”。滨海—中关村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持续推进三地间机制协同、创新协同等,合作能级持续提升,激发了园区发展新活力。
机制协同打开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滨海—中关村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学城、天津天开园进行联动,充分发挥中发展集团的纽带联系作用。与中发展联合打造“一园区一基地一中心”发展模式,相关成功经验得以推广。这里也持续推进三地间利益协同,与北京中发展集团建立“利益共享+项目导入”机制,合资组建天津中关村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全面深化合作。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三地间品牌协作,加强双方在“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世界智能大会—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上的品牌合作,持续提升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协同激发园区科创新活力。在滨海—中关村,创新引领动能持续释放,产学研融合提升科创引擎。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即将建成;天津科技大学建成食品营养与安全、生物技术等领域四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科大科技园连续2年获得天津市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估第一名;辽石化滨海产研院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与新区22家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达成了14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园区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越来越多企业正将目光投向滨海—中关村。创新的“火花”正在这片热土上不断碰撞,日益结出累累硕果。
科技创新、产业焕新
新质生产力发展迅速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在滨海—中关村,这里依托经开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以产业焕新带动科技创新,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主导产业,不断巩固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
智能科技领域抢抓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风口机遇,形成以致导、华放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飞行控制、巡检等细分赛道聚集,以浪潮、提尔、思腾合力为代表的智算基础设施服务生态聚集。生命大健康产业坚持数实融合,聚集高济、神州医疗、云南白药等知名企业布局,逐步形成华北地区数字医疗产业聚集高地。“双碳”产业坚持场景引领,在新能源、环保设备、新材料领域形成以国网电动、汉德森科技、和能人居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滨海—中关村主导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的加快提升,有效增进了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构筑“心无旁骛”创业环境
“类中关村”创新生态持续完善
如何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创新主体都能在这里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发展壮大”?近年来,滨海—中关村根据自身特点,聚焦科技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持续导入优质科创资源并进行本地化培育,“类中关村”创新生态持续完善。
这里持续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完成了首批共计12条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的复制工作;这里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消除企业科研创新后顾之忧;这里持续导入科创基金,目前汇集了各类科技金融基金约20只、基金规模约60亿,投资阶段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引入活水;这里完善企业成长载体支撑,全市首个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项目竣工在即;这里构建科创集成服务体系,2024年,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滨海—中关村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完善配套功能,用心培土,静待花开,“全要素服务”铸就“心无旁骛”创新环境。
2025年,滨海— 中关村将牢记嘱托,紧紧围绕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和新质生产力先导区目标前行,在打造京津冀协同项目的“聚集圈”、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的“生态圈”、拓宽京津冀协同发展“朋友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等方面升级加力,谱写园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