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让全社会看见好老师的故事、理解好老师的故事,是值得我们迫切而深入研究的课题。

来源 | 《中国教师报》评论版

作者 | 本报记者 黄浩

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文件中反复提及的目标。

今天,评判一个职业是否令人向往,“我们是否愿意从事”“收入如何”是两个感性而又有说服力的指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曾面向北京市中小学生发起“我的偶像”情况调查,教师名列前十,算是一个不错的名次。国家统计局于2024年公布的2023年各行业平均工资显示,教育行业位居中上水平——各类数据都在说明,教师职业受认可、被尊重的程度越来越高。

不过实事求是而言,教师离“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尚有一定距离。现实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吐槽工作压力过大、不被家长理解,甚至被不实举报,让他们感觉如坐针毡。尤其是社交媒体上有关师德师风的事件被“点燃”后,快速传播、备受关注,往往令教师群体集体蒙羞。一些深感无辜的教师自怨自艾,有抱怨入错行的,也有气愤“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

我常常感到苦恼:教师群体中那么多的好人好事大家看不见,为什么总是盯着几个“害群之马”不放?

工作原因我采访过不少优秀教师,深为他们的故事感动。有的教师品德高尚,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有的教师技艺精湛,苦心研究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方法,让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孩子脱颖而出;有的教师爱生如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对待,不求回报……每当写下这样的故事,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如果全社会都了解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身边有那么多优秀的教师,不论他是什么职业,是否会对教师产生更多好感,那样我们离“全社会尊师重教”还会远吗?这是一个媒体工作者的朴素想法。

现实情况是,相比有些老生常谈的好人好事,人们往往对教师惩戒过度、言语过激、收受礼品等负面新闻更感兴趣——这是舆论传播的特性,不独教育圈如此。但我们能否借助舆论传播的规律,塑造更多新时代好老师的形象,让他们的故事走入千家万户?

也就是说,好老师的故事要“出圈”,而不仅仅在教育圈传播。我们要让全社会看见教师在阳光下教书育人的美丽模样,听见在他们苦口婆心引导下每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那样,社会大众才会真正了解教师的美、教师的难和教师的善;那样,社会大众才能真正了解不负责任的教师只是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教师都深深爱着我们的孩子。

让正能量故事跨界传播,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人们天然对刺激眼球或者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信息更感兴趣,互联网上尤其如此。今天,如何让全社会看见好老师的故事、理解好老师的故事,是值得我们迫切而深入研究的课题。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有成功的案例——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故事就讲得深入人心。她的故事中有许多打动大众的“情绪点”,即使不是教育圈的人,也会在交谈中聊起她孤身一人来到大山里办学的故事,讲起她颤颤巍巍拎着手电去巡楼的细节……张桂梅的故事讲得成功,还在于我们运用了立体化的传播方式——除了新媒体手段,还有根据她的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在耐人寻味的故事中,人们与影视剧中的张桂梅产生共情,也自然会于无形中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认同。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张桂梅”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传播,她不需要多么“高大上”,只要能打动人,就能俘获人心。

我还想起湖北省发起的“荆楚好老师群星计划”,学生去大街小巷采访不同职业的人,让他们讲述自己老师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访谈中,许多难忘的故事喷薄而出——56岁的村妇委会主任还记得当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念她的作文,让她第一次体会到了自信;49岁的裁缝大叔还记得当年老师从家里带来煤油灯,为他照亮晚读的书桌;35岁的出租车师傅还记得当年背他过河的老师……

哪个人的人生中没有一两个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无论你是农民、外卖员、工程师还是裁缝,当我们时不时想起老师对自己的好,是否也会对今天的教师多一些尊重与爱护?要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全社会”是什么,不就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职业的人构成的一个大集体吗?

时代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与其叹息人心不古,不如积极拥抱变化,创新好老师故事的传播方式,形成出圈传播、现象级传播的新路径,让好老师的故事被全社会看见——因为他们值得。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