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痛苦之中,往往是因为心胸狭窄。而心胸狭窄的根源,正是自私。从古至今,无论是家庭中的矛盾,还是战争中的血泪,几乎都源于个人的自私自利。即便是在今天,许多人情绪问题的根本原因,依然与此息息相关。
大乘佛教提出了一种慈悲观,正是对治心胸狭窄的妙药。慈悲,是包容,是扩大心量。拥有慈悲心,任何痛苦都无法让你动摇。一个没有慈悲的人,往往对许多事情都充满不满;而拥有慈悲的人,无论看到什么,都能从容接纳,心情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宽广。
懂得如何爱人,便是生命觉醒的开始。只有把内心的纷争与矛盾放下,世界才能归于平静。宁静,是内心的和谐,也是人生的永恒。如同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你或许会觉得他很烦,但如果他是你的孩子,尽管他再怎么调皮,你也会宽容地接纳他。对待众生,我们也应当怀有这种心态,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孩子。若能做到这一点,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选择原谅、忍让与包容。尽管这难以被多数人接受,但世界确实需要这样的心态。
真正的仁慈,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流露,更要付诸行动,去接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佛教中记载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便是一种无私的象征。为了能帮助更多苦难中的众生,菩萨化现出千只眼睛,化现出千只手。若我们每个人都怀有这样的心态,尽量去做,世界将变得更加温暖与幸福。
同样,这种慈悲的心态也应延伸到对待动物。只有拥有广大的慈悲心,自己的痛苦才能像雪花般消融,融入大悲心中。在此时,痛苦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快乐。这个时刻,才是真正的幸福。
很多人只看到慈悲的表面意义,认为行善、布施或捐款就是慈悲。若能觉醒,你会发现,真正的慈悲不是一味地行善救人,而是完全接受自己内在的阴影,用无分别的心态去唤醒并帮助众生觉醒。
比如,同样是救人,一个医生只愿意为婴儿治疗,另一个医生则愿意为无恶不作的罪犯治疗,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慈悲呢?
有些人平时有空便捐款或做义工助人,但一到深夜或独处时,他们便开始焦虑不安,直到他们再次投入到行善的活动中,才会觉得安心。老实说,这种不敢面对自己内在阴影的行善,并不是慈悲,而是一种逃避,一种为了麻醉自己不安的行为。
当一个人无法看到并全然接受自己的阴影时,他就无法真正地施展慈悲。没有觉醒的人,会选择性地去帮助别人。而真正觉醒的人,会看到那些酗酒、荒淫、嗜赌、作恶的人,就像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阴影。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曾经也有过类似的痛苦、迷茫和执着,只是自己已经面对并超越了这些。所以他们能够体谅这些人的苦,不会把他们当成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如果时机成熟,觉醒者甚至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觉醒。
在觉醒者的眼中,每一个人都是珍贵的,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觉醒的潜力和本质。
然而,大多数人看到别人沉溺欲望、犯戒时,往往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们进行斥责,并自以为是地给他们下因果的定论。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佛性,是否能够觉醒,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如果因为别人迷失了自己,就轻易地将他们“打入地狱”,那么世上还有谁值得救赎呢?
很多人在经历过无明的阶段,做了很多蠢事,受尽了痛苦折磨,才逐渐觉醒。那些没有经历过自己内在阴影的修行者,也必然会放下某种优越感,通过穿越黑暗的慈悲,才能迎来全然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