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委(区委)二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坚定不移、久久为功,聚力发展‘5+5+7’重点产业,壮大‘4+1’专业园区,强化要素饱和性支撑,塑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近年来,董家口发展集团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重点工作,为壮大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由该集团投资建设的董家口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科创园中试基地项目,正是其布局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发展向新求质的典型示范。
尽管时值隆冬,但董家口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科创园中试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依然热潮涌动,建设者们以“拼”的姿态、“抢”的速度全力攻坚,争取项目一期今年6月份竣工投用。
>>项目刷新“进度条”<<
预计6月份竣工投用
近日,记者来到董家口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科创园中试基地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施工声交织在一起,奏响项目建设“奋进曲”。
“进入冬季以来,我们按照既定任务,合理安排工人施工工序,目前正在进行幕墙及室内水电安装等工序的施工。”项目建设负责人滕晓波告诉记者。
该项目位于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是青岛市2024年城市更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综合管理区、中试运营区、物流仓储区、公用配套区等4大功能区域,包括15座中试车间、2座危化品仓库以及智慧控制中心等配套工程。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压舱石。自项目开工以来,董家口发展集团对标先进争一流,深化作风能力提升,抓牢抓实项目建设主线,全面提升推进效率。“我们明确时间表、列出责任单、制定任务书,充分发挥工作专班协同优势,全力打造配套齐全、功能完善、运营高效的国内一流中试基地。”滕晓波说。
据了解,董家口发展集团将以中试基地为龙头带动,打造集“科技研发、中试放大、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科创基地。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均可实现园区运营收入5亿元以上,亩均税收贡献60万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带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目前,我们正全力抢抓工期,争取项目一期6月份竣工投用。”滕晓波说。
>>重点发展三大产业<<
已储备20余个中试项目
中试基地是“从研到产的中间站”和紧密连接创新链上下游的重要桥梁,加快中试基地建设是建好科技创新链条的“关键环”。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董家口发展集团也在紧锣密鼓同步推进中试基地的运营工作。
据介绍,目前,董家口发展集团正积极引入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作为运营合作方,同时联动国内高端科研院所和龙头化工企业,在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轻烃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三大产业。
截至目前,已储备盖科生物新材料项目、新型消失模铸造模型材料项目、低分子量聚苯醚项目、加氢法生产对苯二胺和1,3-丙二胺项目、聚酰亚胺新材料项目以及多所大学科研团队新材料项目等20余个中试项目,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入驻中试基地的中试项目将达30余个。
依托中试基地实体产业,董家口发展集团将加快成立西海岸新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推动董家口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科创园的规划建设,建成并全面发展“产学研用”功能区;对落地项目、引进人才进行筛选甄别,选取科技含量高、人才密度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符合新区产业规划的优质项目及相关高端人才尽快落地。
>>“四链联动”促发展<<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中试是科技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桥梁,不仅是技术可行性的验证阶段,也是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准备期。当前,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正在向更高端的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产品、新能源、精细化工品为主的第三发展阶段迈进,逐步建成千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而中试基地项目的建设,将构建产业链引导、创新链牵引、资本链支撑、人才链保障的“四链联动”发展模式,高效发挥产业创新平台作用,打通新材料技术产品产业化和商业化堵点,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助力打造万亿级产业园区。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入驻企业提供厂房租赁、公用配套等全方位服务,提升项目科研水平、运营能力和吸引力,承担一批省级科技专项,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转化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加快引进一批人才密度高、经济效益强、潜在人才多、税收贡献大的产才融合项目,打造“董家口印象”的双招双引特色亮点品牌。
打造产业落地“试验田”。以“创新、绿色、智慧、多元”理念为引领,重点实施高分子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及高端装备、氢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食品、冷能等科研成果的中试转化,打造技术研发、集成创新、成果转化一体化创新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构建化工中试到扩大化生产全流程产业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一批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入驻,让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涌入新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新高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下一步,董家口经济区将以中试基地为龙头带动,抓牢实体经济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董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