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22日,甲辰农历腊月廿三,俗称小年,今天出版的《绍兴日报》刊发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何俊杰的文章:《百年祝福的当代表达》。何会长从江南古老年俗“祝福”到鲁迅笔下百年“祝福”,再到当代对“祝福”的演进,诠释了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现分享如下,让我们共同感受中国首个“非遗年”的到来,也真诚欢迎各界朋友来绍兴参与“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写道:“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作为绍兴一项古老的年俗,千百年来,年复一年,人们焚香叩拜,寄托对祖先的思念和对新年的期盼。在这百年间,“祝福”由小说到戏曲、电影、绘画以及跨越媒体的界限,使得绍兴这一“年终大典”享誉海内外,成为绍兴过年的独特印记,也成为绍兴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古城的文化自信

“祝福”两字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两字的组合最早出现在汉代《焦氏易林》:“王母祝福,祸不成灾,突然自来。”《辞源》将此书中的“祝福”一词解释为“祝告祈福”。宋代·佚名《贺新郎·喜动神仙屋》中有“看一点老人照耀,牛女莱庭祝福”,这里的“祝福”有“祈神赐福”之义。宋代·蔡渊《赠谈命余圆机》“只将八字纵横看,祝福无差妙太虚”一句中的“祝福”引申为“福祸”。而《现代汉语词典》对“祝福”的解释有二:一为祝人平安和幸福,二为我国某些地区的旧俗,即在除夕祭祀天地,祈求赐福。


仓桥直街年味

“祝福”仪式的演变,同样由来已久。据三国时期的《广雅》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蜡,秦初曰腊。”可见,腊祭习俗可以追溯到夏朝。秦汉之时的祭包括祭神、祀祖、祭五祀。唐宋以后,腊祭的内容开始分化,独立分为祭灶、祭神、祀祖、除夕等形式。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立绍兴年号,定都临安(今杭州),赐名、升格越州为绍兴府。当时,绍兴作为陪都,经济、文化和社会迅速发展。后来南宋灭亡,绍兴百姓仍然割舍不去对故国的深情。为纪念故国和为国献身的忠烈,不顾危险,称其为“南朝众圣”,并假借一年一度祭神祈福的名义祭祀,自此,绍兴的祭祀中多了一份独特的含义。明清以降,绍兴不再单独进行腊祭。除了除夕祭祖,“祝福”已成为每年腊月下旬各家以宗族或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项祭祀神祖、报谢祈福的仪式。


迎恩门风情水街过大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适应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祝福”仪式继续发生着演变。民间灵动的实践,新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观念都为“祝福”仪式的延续提供了新的养料。如景区的文化展演并没有对百姓家庭仪式产生过多影响,传统方式的精神生活与新兴的商业动机并行不悖,各取所需。


台门祝福

如今在绍兴,琳琅满目的“祝福”之俗与“祝福”之物,洋溢着浓浓“年味”。腌腊、酿酒、晒酱货、搡年糕、裹粽子、腊八粥、拉乌大网、买年货、做新衣、挂年画、写春联、年夜饭、撞钟祈福、放炮仗、抢朔、拜年、说吉语、数罗汉、看社戏、祭众神、走喜神方、新正嬉街、走三桥、赏兰花、舞龙舞狮、逛庙会……如此种种,连缀起一场年味民俗之旅,绍兴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尽在其中。人们以团圆告别旧岁,以祝祷迎启新春。这份源自心底的温暖与喜悦,正是“祝福”的真谛所在。

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第44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中国人围绕春节的丰富社会实践,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的年俗,在各地表达出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的生活场景,承载着各个地域的人们对精神家园的深刻记忆。在绍兴,百年“祝福”也迎来了新的表达方式。

“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是一项极具特色的品牌活动,“过大年”不是绍兴的专属,而“祝福”则是绍兴古城唯一。自2018年始,绍兴实施这一计划,虽因新冠疫情断续,但几年的实践,尤其是越城区举办后,举全区之力打造,现已成为全国众多古城中最有特色的年味。祝福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时尚的;祝福是有仪式的,也是生活的、日常的。


首位立区,幸福越城

在打造品牌的同时,绍兴有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转化。如果我们细数绍兴的年俗,无论吃、穿、娱、行,还是故事、风情、习俗,几乎样样都是非遗。非遗是传统的现代生活,有商业的文化有可能成为非遗。任何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只有融入生活、同步时代、结合经济,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这几年,绍兴在做足“祝福”文章的同时,在“社戏”“庙会”等传统文化的激活、创新上也实施了一系列探索。如鲁迅外婆家的水乡社戏,推出集章打卡、乌篷巡游,让年轻人有了更多参与感和互动性,彩绘乌篷船创意比赛更是吸引长三角地区许多大学生参与,他们在彩绘乌篷船创意比赛中,爱上了水乡社戏。通过激活社戏的文化基因,串联古今,焕发青春,彰显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独特表达。尘封多年的“山阴城隍庙会”,主题从“唤醒”到“焕新”,同样彰显了提升绍兴古城“烟火气”的美好愿景。非遗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蕴含着不可估量的人文价值、资源价值和精神价值,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


烟雨酒乡社戏

2024年12月19日,浙江省首个非遗邮局在绍兴古城鲁迅故里戴家台门开门迎客,同时,2500枚限量版“祝福百年·春节申遗成功”首日封发行,这是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联合绍兴邮政的又一项创新之举。非遗邮局场馆内打造“非遗、绍兴、邮政”三大文化场景,以“非遗+”的视角,向游客和世界讲述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尤其值得点赞的是,由非遗邮局发起的“祝福·我在绍兴过大年”摄影计划,将通过征集市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在绍兴古城过年的精彩、温暖瞬间,以多国文字编印成书,通过中国邮政呈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代表,向外国朋友讲述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中国江南的一座古城关于“祝福·过年”的百姓故事。


浙江非遗邮局·鲁迅故里邮局

202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一篇《“福满天下”颂中华》的报道,讲述10年前由绍兴发端的“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国际人文交流,回到海外起始地法国巴黎雨果之家纪念馆,鲁迅文化基金会将首块“世界文学圣地”福满天下荣誉标牌赠予雨果纪念馆。原来,为纪念《祝福》发表100周年,鲁迅文化基金会和鲁迅美术学院师生一起设计了一块富含中国元素并寄寓美好愿望的“福”字合金标牌,标牌直径30厘米,重约1公斤,主图案是一个以多种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组成的“福”字,寓意“福满天下”。当外国朋友看到这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福”字标牌时,连声夸赞。“祝福”成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语言。


“世界文学圣地”福满天下荣誉标牌

新年“祝福”随着时代变化、观念更新、审美转变而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和新的年味。今日的祝福,有当代年轻人对传统年俗文化的独特视角和崭新诠释。我们超越时空的限定,在古今之间架起桥梁,守正创新,传递亘古不变的吉祥美意,而每一种新的表达,都是对传统的一次深情致敬。祝福年年,年年祝福。今天,无论是都市,还是乡间,处处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真挚的祈福和共享的欢乐。

责编:李一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