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季为笔,岁月为笺,时光又将镌刻下新的年轮。

回首2024年,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广元的发展态势,那必定是“拼”。

拼招引、拼开工、拼建设进度、拼投产达产……驻足在岁月的交汇点,无数个拼搏的画面浮现眼前。

在时代万千气象中,广元将“拼”字,贯穿城市发展的每个维度,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合力和强劲动力。

1月19日起,封面新闻推出“聚焦高质量发展 解码广元‘拼’图”系列报道,深入城市的每个角落,探寻发展“速度”,触摸民生“温度”,领略城乡“靓度”,感受文旅“热度”,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解锁广元高质量发展的脉络与密码,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的精彩蝶变。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刘彦谷

1月中旬,广元市利州区铁路社区“南站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李明华打开窗户,望着街对面记忆深刻的“绿皮车厢”,呼吸着新鲜空气。

楼下,新改建的特色商铺林立,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以前,这里却是垃圾中转站,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近年来,社区紧抓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挖掘深厚的铁路文化,打造主题街区。

这,是广元市城乡改造缩影的一角。近年来,广元加速推进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将城市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座城市里,改变正不断发生。这些变化里,有大家所畅想的更好未来。

有颜值

城市新地标


铁路社区成网红打卡点 刘彦谷摄

步入下西坝街道铁路社区的连心广场,阳光洒落,歌声悠扬,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这个由废旧球场蜕变而来的空间,如今不仅是文化的聚集地,更是居民幸福的源泉。

“我们社区是典型的开放式老旧社区,以老小区、老房子、老年人为特色。”铁路社区党委书记谷晓菊一边和过路人打招呼,一边介绍。

铁路社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因宝成铁路广元站的落成而逐步发展、转型。

“以前这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走这段路都要穿雨靴,怕污水溅脏了鞋子,窗子是常年闭得紧紧的,不然屋子里满是臭味……”谷晓菊说,特别是1997年新火车站启用后,这里就成了“三不管”地段,“脏、乱、差”成代名词。

近年来,社区紧抓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不仅挖掘深厚的铁路文化,更打造“南站记忆”主题街区。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融。

火车头、信号灯等复古元素,唤起人们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记忆,仿佛能听见那遥远的汽笛声,感受到当年车站的喧嚣与温情。

穿过“时代印记”走廊,颇具年代感的社区食堂映入眼帘。这里不仅承载着居民的一日三餐,更寄托着他们的情感与回忆,见证着社区的发展与变迁。

在下西坝街道,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故事。八一社区的“八一记忆”、树仁社区的“老井茶坊”,都是居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既提升社区的外在形象,也丰富其内在品质。

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不仅留住原住民,更吸引那些曾经离开的人们重返故土。

86岁的李明华老人,曾是一名铁路工人,他感慨地说:“回到这里,我感到幸福和踏实。”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改善居住环境,更让居民们找回那份久违的归属感。

如今的铁路社区,已经焕然一新。外有“颜值”,内有“气质”,每一处都散发着新的活力。

“小街、小巷、小景、小吃、小酒”,这些元素共同构成城市的烟火气,也演绎着“老铁路”的古韵新潮。宝成铁路的昔日辉煌在这里重现,成为城市变迁的印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有内涵

生活“就地升级”


老旧小区世纪景苑焕发新容颜 刘彦谷摄

老旧小区改造,既要有“颜值”,还要有“内涵”,不能仅是“涂脂抹粉”而没有实际内涵。

位于利州区绵谷路的世纪景苑小区,建成于2001年。有着几乎所有老旧小区的通病:排水系统老化、道路设施损坏……几乎每一个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有不同的烦恼。

“车位紧张,以前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抢车位,没抢到就只能在小区里‘见缝插针’,或者在门口乱停乱放,既影响车辆行人通行,车也容易被剐蹭。”

“原来一下雨,地面上就满是污水,经常溅湿衣服鞋子。”

“我们全面铺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广元市利州区住建局副局长曾思敏说,新建与修复的雨水管网、更换的污水管网,让雨水与污水各行其道,排水效率与水质显著提升。

如今走进世纪景苑,让人眼前一亮。“现在,每逢大雨,雨水很快就顺着新铺设的排水管道排走了,路面基本没积水,车位也增加了不少。”小区业主王文益说。

小区绿地焕新、停车泊位添新、住宅外墙刷新、地下管网变新……一直以来,广元市聚焦群众期盼持续推进民生实事建设,让老旧小区“颜值焕新”,让居民生活实现“旧地升级”。

“现在的小区敞亮、通透,感觉像是搬进了新家园。”利源小区住户对小区改造感受也很直观。

绿意盎然的草地,鹅卵石铺底的旱溪……利源小区在改造中,处处体现“海绵城市”理念,铺装透水砖、浇筑透水混凝土,既能“透水、吸水”,还能“锁水、净水”。

利源小区的海绵化改造,是全市城区8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广元精心谋划的 “1561” 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有生机

“人、城、水”相融共生


利州广场海绵改造项目 张舰木/图

深冬清晨,家住东坝四季花城的李明波习惯性如往常一般早早起床,她穿过新改造提升的利州广场,顺着利州东路海绵化改造的人行道漫步,沿南河溯流而上,步入南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怀抱。

鸟儿啼鸣,微光轻拂。无论是在城市公园,还是绿树成荫的街道,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广元市城区的变化,在李明波的眼里,宛如画卷。海绵化改造的道路平整,雨天汽车驶过再无水花四溅;人行道铺装透水砖,“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脚”。


海绵改造后的城市街道 市委宣传部供

寒来暑往,湿地公园的柳树愈发青翠,凤凰山公园的花朵更加娇艳,两江四岸的夜景也愈发璀璨夺目……

这些细致入微的变化,都是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的见证。温暖着人心,也装点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广元,这座依偎在秦巴山脉怀抱中的璀璨明珠,集大山之雄伟、大水之浩渺、大森林之幽深于一身。

高达69.2%的林草覆盖率,稳定保持I类水质的主要河流,以及常年维持在97%以上的空气优良天数率,共同缔造这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正是这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广元筑就坚实的城市本底。如今,“国家海绵示范城市”“最美中国旅游城市”等诸多荣誉加身的广元,“宜居宜业宜游”已然成为其最亮丽的名片,也成为吸引四方宾朋的独特魅力所在。

面对过去山洪集雨范围广、雨水汇流速度快等突出问题,广元遵循自然本底,结合“四山四水筑一城”的城市格局,确定“1561”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推进“山、城、水”统筹治理,促进“人、城、水”相融共生。

截至2024年底,广元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9.5% ,绿化覆盖率42%,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54平方米。

以扮靓城市公共空间为主动作为点,广元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系统海绵化改造利州广场、利州印象等公园广场53个,精心打造“两江四岸”滨水活力岸线,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海绵城市带来的生态红利。

有活力

和美乡村新面貌


被群山环抱的天雄村 刘彦谷摄

“感觉像在梦里一样。”1月11日,广元市昭化区天雄村,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新农村,62岁的村民杨盛菊由衷感叹。

天雄村,这座川北小村落,因村后牛头山古蜀道上的天雄关而得名。当地流传有“要上牛头山,难过天雄关”的民谣。

这个曾因险峻地形和贫瘠土地而闻名的村落,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生动缩影。

杨盛菊是一点点见证天雄村改变的。20年前,全村700余户只有不到100户,住的是砖木结构的房屋,大多数人家住的是土坯房。

全村只有一条水泥路,其他都是泥巴路,村民组之间不通路,晴天沾上一身土,雨天沾上一身泥,杨盛菊出一趟门非常麻烦。

变化肉眼可见。如今,天雄村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住上砖混结构的小洋楼,村内交通四通八达,干道路、景区路、村社路、产业路、入户路,相互连通,干净整洁。

走进杨盛菊的院子,小菜园里绿意葱茏,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不用再砍柴生火,都用沼气、天然气烧水做饭;村里建有污水处理设施。”闲暇之余,她便在院子里享受清凉的树荫和香浓的茶香,感受着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惬意。

“我们村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天雄村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杨万勇介绍,“改厨改厕、垃圾分类等举措的推进,不仅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更让自来水、天然气、太阳能路灯等现代化设施走进寻常百姓家。”

不远处,一座座草莓大棚,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翠绿的草莓苗生机勃勃,有村民们穿梭其间开展管护工作。

目前,8名外来的浙江莓农和4户本村莓农共种植草莓280亩,携手打造出浙川协作草莓产业园,亩均收益5万元。天雄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川北“草莓村”。

杨万勇伸出手向不远处数了数,“就前面都有4、5户业主。”

城乡风貌,越来越靓,居民的心,也越来越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