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药品集采政策的推动下,药品价格确实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医保基金和广大患者减轻了负担。然而,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实施,一些医生和患者开始质疑集采药品的疗效稳定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日,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东方网采访时,就表达了这一担忧,并引发了舆论的热议。

郑民华医生指出,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发现某些集采药品的药效并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以及麻 醉药等领域,医生们经常反映这些药品的疗效不佳。有时即使加大药量,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问题频发,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有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面对这一问题,医生们感到十分无奈。因为在集采政策下,医生在临床使用中没有选择权,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而向上反映问题,也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这种无奈和困境,让医生和患者都对集采药品的疗效产生了质疑。

事实上,郑民华医生并不是唯一一个发出这种声音的人。在上海两会期间,他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胡伟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等2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直言某些集采药效不稳定,呼吁给原研药留出通道。这份提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揭示了集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集采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那么这项政策就可能好心办坏事。毕竟,药品是用来治病的,如果疗效不佳,那么再便宜的价格也无法弥补其对患者健康的损害。

那么,集采药品的疗效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方面,可能与集采药品的生产质量有关。由于集采药品的价格被压得很低,一些药企可能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从而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医生的用药习惯和经验有关。长期以来,医生们习惯于使用原研药或某些品牌的仿制药,对这些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而集采药品往往是一些新品牌或新规格的药品,医生对其疗效和安全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然而,无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们都不能忽视集采药品的疗效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也关系到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和信誉。如果集采药品的疗效无法得到保障,那么患者就会对集采政策失去信心,对医疗行业产生不信任感。这将严重损害医疗行业的形象和信誉,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国家医保局应该高度重视集采药品的质量问题,加强对集采药品的监管和检测力度。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应该及时解除采购协议,变更供货企业。同时,应该鼓励医生积极反映集采药品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集采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次,医生们也应该积极适应集采政策的变化,加强对集采药品的了解和研究。在临床使用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品的疗效特点进行合理用药,避免盲目使用或滥用集采药品。同时,医生们也应该积极向患者宣传集采政策的好处和意义,增强患者对集采政策的信心和信任感。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集采政策带来的积极效果。自集采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医保基金已经累计节省了数千亿元的开支,为广大患者减轻了负担。同时,集采政策也促进了药品行业的竞争和创新发展,推动了药品价格的合理回归。这些都是集采政策带来的积极效果,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和珍惜。

然而,在肯定集采政策积极效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只有正视问题、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不断完善集采政策并推动其健康发展。毕竟,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患者都能用上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而不是以降价牺牲药效,将好心办坏了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