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巨鸟】超级猛禽曾统治史前南美洲
今天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生活着一种巨大的猛禽,它就是安第斯神鹫(Vultur gryphus),这种大鸟的翼展可达3.2米,体重在10至15千克之间。安第斯神鹫在分类上属于美洲鹫目(Cathartiformes),而在美洲鹫目当中曾经有一个巨大的成员,它就是阿根廷巨鹰(Argentavis),也被称为阿根廷鹫或者阿根廷巨鸟。
图注:雄伟的安第斯山脉,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在山间飞行的安第斯神鹫,图片来自网络
阿根廷巨鹰因在阿根廷被发现而得名,尽管其化石仅发现了一具,但是足以表明其巨大的体型,它也成为鸟类家族中最大的飞行者之一。
图注:安第斯神鹫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阿根廷巨鹰的翼展接近6.5米,体长3.5米,体重约70千克,尽管在翼展上小于桑氏伪齿鸟,但是在体重上阿根廷巨鹰要更胜一筹,所以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大飞行鸟类。阿根廷巨鹰不仅重,当其降落站在地面上的高度也能达到1.8米,比大部分成年人还要高,这不就是《神雕侠侣》中的雕兄嘛!
图注:几种巨大鸟类的翼展对比,桑氏伪齿鸟是最大的,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安第斯神鹫站立与人类的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神雕侠侣》中的大雕,图片来自网络
之所以说阿根廷巨鹰是猛禽,因为它的嘴巴是坚硬的角质喙,前端有类似于鹰嘴的向下弯钩,能够快速撕咬和杀死猎物。在阿根廷巨鹰的脑袋上方长着一对大眼睛,具有极佳的视力,能在高空搜索地面上的一切。
图注:阿根廷巨鹰与其他几种大型猛禽的脑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当阿根廷巨鹰张开双翼的时候,翼面积超过8平方米,当它拍打双翼的时候能够飞行,但是考虑到其胸肌并不特别发达,所以无法一直挥动翅膀,它更多的时候是在滑翔。幸运的是,史前的安第斯山脉比今天更加温暖干燥,能够形成强劲的上升气流,让阿根廷巨鹰可以自由滑翔。
阿根廷巨鹰能够栖息于山区悬崖之上,所以当它们起飞的时候能够跃起并借助气流飞行。阿根廷巨鹰的后肢长而强壮,赋予其敏捷的地面运动能力,后肢大脚上还有粗壮有力的爪子,是捕猎的利器,其抓握力量非常强。
图注:站立状态的阿根廷巨鹰,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用爪子抓取猎物的阿根廷巨鹰,图片来自网络
古生物学家推测阿根廷巨鹰可能有两种捕猎方式:一种是从天空俯冲而下,用嘴巴叼起猎物并吞下,这个过程中并不落地,而是继续飞行;另一种则是隐蔽在地面上,等待猎物靠近然后突然冲上去将猎物吃掉。两种捕猎方式都是基于阿根廷巨鹰的特征推测的,因为其体重较大,落地有可能受伤,重新起飞又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时其更适于吞食小型的猎物。
想要保证日常的生存,阿根廷巨鹰每天都要吃掉2.5至5千克的肉类,所以它们要花大量时间觅食。除了主动捕猎之外,阿根廷巨鹰很可能会凭借自己巨大的体型抢夺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比如名字看似强大其实弱小的袋剑齿虎科。
图注:阿根廷巨鹰从天而降抢夺袋剑齿虎的猎物,图片来自网络
阿根廷巨鹰生存于距今约6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当时阿根廷陆地上的顶级掠食者并不是哺乳动物,而是一群高大凶猛的陆行鸟类,它们就是骇鸟科。骇鸟科长着巨大的脑袋,以两条肌肉发达的后肢行走和奔跑,站起来比人要高得多。当骇鸟科与阿根廷巨鹰相遇,两大超级巨鸟之间的战斗肯定惊心动魄。
图注:属于骇鸟科的德文森鸟和泰坦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阿根廷巨鹰捕食骇鸟科雏鸟,图片来自网络
阿根廷巨鹰无疑是新生代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强空中杀手,它们强到没有天敌,能够造成其死亡的原因就是疾病或者年老。生活在今天的人类肯定难以想象,地球 上出现过如此巨大的飞鸟,而且凶猛异常!
图注:上世纪阿根廷巨鹰轮廓与人的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Campbell, Kenneth E. Jr.; Tonni, E. P. Size and locomotion in teratorns (PDF). Auk. 1983, 100 (2): 390–403 [2023-09-25]. doi:10.1093/auk/100.2.390.
2.Alexander, David E. Ancient Argentavis soars ag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4 July 2007, 104 (30): 12233–12234. Bibcode:2007PNAS..10412233A. PMC 1941455
3.Chatterjee, S.; Templin, R. J.; Campbell, K. E. The aerodynamics of Argentavis, the world's largest flying bird from the Miocene of Argent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07-24, 104 (30): 12398–12403. Bibcode:2007PNAS..10412398C. PMC 1906724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