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对现代人而言,漱口刷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在百年前,口腔健康观念并没有被广泛普及,即便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普通民众“一口烂牙”也习以为常,19世纪英国国民口腔健康水平更是“创下了历史最低纪录”。在战争期间,英国不少热血青年还因为“牙口不好”失去入伍资格。
20世纪,人们用漫画描绘英军牙齿治疗室内的场景
当时英国人的牙齿到底有多糟糕?人们在小说《通往维根码头之路》的描述中可窥见一些,“在工人当中,很难找出来一个牙齿洁白齐整的,即便是孩子都免不了满嘴牙垢。要是30岁以后还能保住自己的一口牙,那简直就是稀罕事。”
除了民众的健康意识淡薄外,当时的医疗水平也非常有限。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民间几乎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牙医”行业。要是牙齿出了问题,人们要么找理发师,要么找铁匠解决。有媒体形容,当时人们拔牙的场面格外“吓人”:由于缺乏麻醉手段,患者被锁链绑在座位上,被人用老虎钳等五金工具将坏牙拔出,如同“上刑”。
真正让英国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口腔卫生问题的,是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两场战争。1899年英国与南非布尔共和国开战,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尽管英军当时装备精良,但战况并不理想,因为英国当时面对的是“三方敌人”——除了布尔人以外,英军还饱受疫病与蛀牙的困扰,而后两者造成的伤害“几乎与布尔人的子弹一样多”。当时,英军约2000名官兵因牙齿问题被召回,另有5000人因为体检不合格,直接失去了入伍资格。
面对这样的情况,英国多个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一个调查机构,对军人的健康状况摸底,而后提出解决措施,例如敦促教育部门“从娃娃抓起”,让学生自幼养成护牙习惯。
然而,这些举措的效果短期内并不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仍有大批志愿者因口腔问题被军队拒绝。英国讽刺读物《笨拙》杂志当时刊载了这样一幅漫画作品——一名男子申请入伍被拒,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军医抱怨:“哥们,你是不是搞错了情况?我要拿枪杀敌,又不是用牙去咬敌人!”
战争持续期间,口腔问题引发的疾病也是军人入院治疗的原因之一。有些人消极避战,他们为了能被遣送回国,故意弄坏牙齿。
英国《新科学人》杂志称,英国军中早就流传“牙口不好,无法打仗”的说法。据了解,20世纪初英国为士兵提供的口粮“很费牙”——硬邦邦的压缩饼干和牛肉,军队当时也没条件专门为牙口不好的士兵提供易消化的软食。士兵口腔问题严重,进食困难,自然就没力气打仗,若负伤或染病,士兵的身体就更难恢复,几乎失去战斗力。17世纪时,英军其实非常注重士兵的牙齿健康,因为很多作战武器需要借助牙齿拉掉引信或装填弹药。到了19世纪,英国很多武器都更新换代,不再需要借助牙齿操作,军方对于牙齿健康的标准也就不再那么严格。
英国人的“一口烂牙”还与他们在18至19世纪甜食消费激增有关,糖的过度摄入令蛀牙问题日趋严重。一战结束后,英国官方开始大力宣传口腔健康的重要性。20世纪,英国在影视作品、展览或宣传海报中植入大量爱牙主题的内容,告诫人们少吃甜食、多刷牙。(高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