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广东退休老汉不顾子女反对执意进京:老首长邀请我几次了
深秋的一个清晨,广州火车站人头攒动。一位74岁的老人,正在候车大厅焦急地踱步。他的儿女们围在身边,仍在不停劝说:"爸,您这么大年纪了,何必非要去北京呢?"
老人却只是摇头,眼神坚定地说:"老首长已经邀请我好几次了,这次我必须去!"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明白平日里深居简出的父亲,怎么突然要远赴北京。更让他们不解的是,父亲口中的"老首长"究竟是谁?一个普通的退伍老兵,怎么会和"首长"有什么渊源?
《寻根往事:一个炮兵的传奇》
"那是1921年的事了。"李二喜常对人说起自己的童年往事,"我出生在山西灵丘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村里人都叫那个地方'喜鹊窝'。"
李二喜的父亲在村里是个出了名的能工巧匠,木工活、泥瓦活样样在行。母亲则是个勤快的农妇,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操持家务。一家四口,虽然不富裕,但日子过得踏实。
1934年的冬天,李二喜的哥哥瞒着父母,跟着征兵的队伍去了。那天晚上,父亲抽了一整晚的旱烟,母亲在灶房里默默流泪。
"你哥走的时候,才给家里留下一张字条。"后来村里的老人这样告诉李二喜,"上面就写了一句话:'等我打了胜仗回来'。"
哥哥离开后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席卷了整个山区。李二喜的父母相继病倒,村里没有大夫,求医无门。短短半个月,李二喜就成了孤儿。
十三岁的李二喜,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料理了父母的后事。他没有哭,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父亲留下的那把木工刨子。
为了生计,李二喜给村里首富王员外家放牛。那时的他,整日跟着牛群在山野间游荡,晚上就睡在牛棚里。
一次赶集时,李二喜发现有商贩在贩卖马匹。他仔细观察这些商人的经营方法,慢慢琢磨出了门道。后来,他开始帮王员外选购耕牛,很快就在村里有了"识牛"的名声。
1937年春天,李二喜攒够了钱,开始跟着集市上的马贩子学习相马。他发现自己天生就懂马,能从马的体格、步态判断出优劣。渐渐地,他成了方圆百里内有名的"马行家"。
"那些日子,倒也安稳。"李二喜说,"要不是那年冬天的事,可能我一辈子就做个马贩子了。"
1937年冬,日军突然进犯山西。一天夜里,李二喜被枪炮声惊醒,远处的天空泛着红光。第二天,村里就传来消息:日军在邻村烧杀抢掠,百姓死伤无数。
就在这时,八路军的一支部队进驻了附近的山区。一天,一位姓杨的指导员来找李二喜,说部队需要一批战马,问他能不能帮忙。
李二喜带着杨指导员去看了自己养的几匹马。这些马都是他精心挑选的,膘肥体壮,耐力十足。杨指导员很满意,掏出钱要付给李二喜。
"不要钱!"李二喜说,"我要跟你们打日本人去!"
就这样,十六岁的李二喜,带着自己的几匹马,加入了这支抗日队伍。他没想到,这个决定竟然会改变他的一生。
《战火中的成长》
1938年春天,李二喜随部队辗转来到太行山区。刚到部队时,他被分配到运输连当马夫,每天的任务就是照料战马、运送物资。
"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打仗。"多年后李二喜回忆说,"每次看到战友们出发执行任务,我都恨不得跟着去。"
机会很快就来了。1938年夏,日军在山西展开大规模"扫荡",部队接到命令要在黄土岭一带设伏。当时部队刚组建炮兵连,但缺少懂得使用迫击炮的人才。
一天傍晚,李二喜在马厩里听到几个老兵在讨论迫击炮的操作问题。他凑上前去,说自己经常观察炮兵训练,愿意试试。
连长带他去了炮兵阵地。李二喜说,自己虽然没摸过炮,但养马时经常观察马的姿态,判断距离和方向很准。连长让他试射了一发,炮弹正好落在预定目标上。
"这小子有炮兵的天赋!"连长当即拍板,把李二喜调到了炮兵连。
1938年8月,在黄土岭战役中,日军精锐部队向我军阵地发起进攻。战斗打响后,敌军指挥官阿部规秀坐镇指挥所,妄图一举歼灭我军主力。
"当时我们只有一门82毫米迫击炮,弹药也不多。"李二喜说,"连长告诉我,每一发都要打得值。"
战斗进行到最激烈时,侦察员报告发现了敌军指挥所的位置。李二喜立即调整炮位,仔细计算射击诸元。
"砰"的一声巨响,炮弹呼啸着飞向敌军阵地。爆炸声传来,敌军指挥所被准确命中。阿部规秀及其幕僚多人当场阵亡,敌军陷入混乱。
这一炮,给了我军反击的绝佳机会。趁着敌军混乱,我军发起猛烈反击,将敌人赶出了阵地。
黄土岭一战后,李二喜的名字在部队里传开了。战士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神炮手"。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每天依然坚持练习瞄准。
1939年,在一次对日军据点的进攻中,李二喜又立下一个大功。当时敌人在山顶构筑了坚固工事,我军多次强攻都未能突破。
李二喜主动请缨,带着迫击炮爬上了侧面的一座小山。从那个位置,正好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敌人的工事。经过周密计算,他连续发射了三发炮弹,全部命中敌军火力点,为步兵突击扫清了障碍。
"那次之后,日军一听到迫击炮响就害怕。"战友们这样说,"因为他们知道,'神炮手'又开炮了。"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李二喜已经成为部队里最有经验的炮兵。他亲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炮兵,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骨干力量。
但在战友们的记忆中,李二喜从来不喜欢谈论自己的功劳。每当有人问起他是怎么打得这么准时,他总是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多练习。"
《不为人知的秘密》
1943年的一个深夜,杨成武将军找到了正在整理炮兵阵地的李二喜。
"小李,有个任务要交给你。"杨成武说,"这次任务非常危险,但对我军意义重大。"
原来,日军在太行山区新建了一个秘密军火库,准备用来支援华北战场。我军获得情报后,决定予以摧毁,但敌人戒备森严,普通战术很难奏效。
杨成武将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由李二喜带领一个小分队,装扮成马贩子混入敌占区,寻找合适的炮击阵地。
"首长,我去!"李二喜立即答应,"我本来就是做马生意的,这活儿在行。"
第二天一早,李二喜就带着几名战士,牵着几匹马出发了。他们装扮成普通的马贩子,挑选了几条人迹罕至的山路,向敌占区潜行。
路上遇到日军盘查,李二喜就用他以前做马贩时的经验应付。他不仅能说出每匹马的来历,还能说出各地的行情,让敌人完全没有起疑。
花了三天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处理想的炮击阵地。这个位置在军火库的侧后方,居高临下,而且树木茂密,非常适合隐蔽。
李二喜立即派人回去报信。很快,一门迫击炮被秘密运到了阵地上。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李二喜开始了精确瞄准。
"轰"的一声巨响,第一发炮弹准确命中了军火库。紧接着,一连串的殉爆声响彻山谷。日军储存的大量弹药被引爆,整个军火库都化为了一片火海。
这次行动不仅摧毁了敌人的重要军需设施,还打乱了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战略部署。杨成武将军专门为此写了一份嘉奖令,但李二喜请求不要公开宣读。
"我们还要打更多的仗。"他说,"让敌人摸不清我们的底细才好。"
从此以后,杨成武将军对李二喜更加信任。每次重要战役前的炮兵部署,都会征求他的意见。他们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1944年春天,李二喜又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当时,我军正在筹建一支新的炮兵部队,但苦于缺少经验丰富的教官。
杨成武将军亲自找到李二喜,让他担任新建炮兵连的训练工作。在短短三个月内,李二喜就培养出了一批能独立作战的炮兵。
这些新手炮兵后来在多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都说,是李二喜教会了他们如何在战场上精确射击。
但这些故事,李二喜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他的战友们只知道他是个神枪手,却不知道他和杨成武将军之间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直到1995年那次北京之行前,就连他的子女们也不知道,父亲曾经是杨成武将军最信任的部下之一。
《深藏功与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二喜主动向组织提出了转业申请。他说:"打仗的时候,我是个炮手。和平了,我想回到农村去。"
当时,不少首长劝他留在部队,继续培养新一代的炮兵。但李二喜坚持要回到地方工作,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最懂农民的心。
组织考虑到他的意愿,便把他分配到了广东省的一个农村工作队。临行前,杨成武将军专门找他谈话,说:"小李啊,你要是想回部队,随时都可以回来。"
到了广东后,李二喜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他不再提起自己曾经是"神炮手",也不说自己和杨成武将军的关系,就像个普通的工作队员一样,和农民同吃同住。
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了。李二喜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村。那里的地主势力很强,很多农民都不敢说实话。
一天晚上,一个老农来找李二喜,说地主正在秘密转移财产,还威胁要报复参与土改的农民。李二喜立即组织农民成立了护田队,日夜巡逻保护村民的安全。
在土改工作中,李二喜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组织能力。他不用枪炮,却用智慧和耐心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当地农民都说:"这个工作队的李同志,比子弹还厉害!"
1952年,一位老战友来看望李二喜。看到他住在简陋的农家小屋里,老战友很是不解:"你可是'神炮手'啊,怎么过得这么清苦?"
李二喜笑着说:"我现在种的是地,打的是粮食仗,这样挺好。"
后来,李二喜在农村扎下了根。他娶了当地一个农家姑娘,有了自己的家庭。对妻子和孩子们,他从不提起自己的战斗经历,只说自己是个普通的退伍军人。
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军旅往事,李二喜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打仗的时候,谁还不是拼了命地干?现在和平了,咱就好好过日子。"
他的子女们从小就听说父亲是个退伍军人,但具体是什么军衔、立过什么功,他们一概不知。在他们眼中,父亲就是个普通的农村干部,每天忙着地里的活计。
就连村里的人也慢慢忘记了李二喜曾经的身份。他们只知道这位老人种地很勤快,待人很和气,从不摆老革命的架子。
直到1995年,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打破了这份平静。信是杨成武将军派人送来的,邀请李二喜去北京相聚。这时,他的子女们才第一次听父亲提起:"老首长已经邀请我好几次了。"
《重逢之旅》
1995年10月的北京站,一位身着军装的年轻军官举着写有"李二喜"名字的牌子,站在站台上迎接这位74岁的老人。
"首长让我来接您。"军官说,"您先去军事博物馆看看,他晚些时候在中南海等您。"
李二喜的子女们站在一旁,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场面,一时说不出话来。在他们心里,父亲不过是个普通的退伍老兵,怎么会有如此高规格的接待?
军车把他们直接送到了军事博物馆。在那里,一位姓张的老馆长已经等候多时。他对李二喜说:"老首长特意交代了,要让您先来看看这个。"
老馆长带着他们走进了一个特别的展厅。展厅的正中央,摆放着一门有些斑驳的82毫米迫击炮。炮身上还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弹痕。
"这就是黄土岭战役时那门炮。"老馆长说,"当年就是用这门炮,一发就命中了敌军指挥所。"
李二喜走到炮前,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炮身。他对着炮管看了看,然后蹲下来检查炮架,动作依然那么娴熟,仿佛回到了当年战场。
"炮还是那门炮。"李二喜说,"就连瞄准器上的划痕都没变。"
老馆长从柜子里取出一本泛黄的作战日志,翻开其中一页:"这里记载了您在黄土岭战役中的战功,那一炮改变了整个战局。"
李二喜的子女们围上前来,看着日志上的记载,再看看父亲,眼中满是震惊。他们从未想过,平日里总是默默无闻的父亲,竟然是战场上赫赫有名的"神炮手"。
下午,军车把他们送到了中南海。在西花厅,杨成武将军已经等候多时。
"小李,你可让我好找啊!"杨成武将军说,"这些年,我派人去过山西老家找你,又托人去广东打听,好不容易才找到你的住处。"
两位老战友相见,说起往事来没完没了。李二喜告诉杨成武将军,自己这些年在农村过得很好,种田、教书,把日子过得充实。
杨成武将军感叹道:"你呀,立了那么大的功,却一声不吭地回了农村。要不是这次我执意要见你,你的子女们恐怕这辈子都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是个大功臣!"
李二喜笑着说:"打仗是年轻时候的事了。现在国家发展得这么好,我在农村看着年轻人们读书学习,比打胜仗还高兴。"
临别时,杨成武将军让人把当年的几张老照片复制了一份,送给李二喜带回家。照片上,年轻的李二喜正站在那门迫击炮旁边,身边还有一群意气风发的战友。
回到广东后,李二喜把这些照片珍重地收藏起来。他的子女们这才明白,父亲常说的那句"老首长",原来是真的。而父亲选择深藏功名、默默无闻的这些年,更是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