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观众喜欢在综艺里玩“找恶人”的游戏。

《再见爱人4》麦琳刚上演完“改邪归正”的戏码,李小冉成功接力,成为《一路繁花》首位“恶人”,目前评论区已沦陷。


好几次矛盾,主要爆发在李小冉和刘晓庆之间。

第一次是刚到泸沽湖时,李小冉为了省钱,提出“午饭点都过了,今天吃一顿就够了”,而庆奶不仅大鱼大肉,还在李小冉刷脸求打折后,坚持“我再要一条鱼”。


第二次是当天晚上,向太心疼贺峻霖和牛在在搬箱子辛苦,刘晓庆说了句场面话“年轻人多吃苦也是种锻炼”,李小冉开始挂脸,怼刘晓庆没有负起领队的责任。


最新一期她被骂得最狠。

从泸沽湖转场丽江时,刘晓庆迟到足足两小时,李小冉来回搬箱子时,庆奶还在拖拖拉拉粘眼睫毛。大家一路苦等、行程也耽搁了,倪萍和蔡明也没忍住一路蛐蛐。


当天晚上,贺峻霖因为连续疲劳+焦虑发作+着凉+饿肚子,高原反应累倒。姐姐们寻思,不能再让小孩这么累了,刘晓庆当领队也确实有点问题,要不还是换人吧,大家一致推举李小冉。

感到自己被“道德绑架”的李小冉气到浑身发抖,说出金句:这个头衔我觉得就是“狗屎”,我不顶狗屎。


其实李小冉一直在协助弟弟们,很多理论来说也是在理的,只是有些话经她嘴巴说出来就显得变味儿了。

刘晓庆作为领队,确实不太尽责,问题是庆奶都74岁了,一个团队里74岁的老人能照顾好自己已经是福报了,还指望她照顾其他团友吗?

只能说,当初让刘晓庆当领队这件事就很离谱。

我也是补了先导片才知道,原来出发前,导演让大家投选最适合当领队的人,大家都投了年龄不老不少的李小冉,她自己也愉快接受了任务,说要带大家好吃好玩。


结果导演一个“反向选择”的规则,就把领队证交给了投票最后一名的刘晓庆,而这时的刘晓庆刚从粉尘中毒又拉又吐中缓过来,被迫承担任务。

除了一开始“反向选择”的骚操作,还有各种旅综熟悉的卡经费、丢行李事件,人均800一天的经费包含吃住行,倪萍和蔡明这对老姐妹差点连个烤土豆都不敢吃。


节目组唯一一次主动打破规则,还是看蔡明老师犯低血糖,站都站不起来了,大发慈悲塞给她一个汉堡。这怎么不算虐待老人呢?

还好团队有两个靠谱的小年轻,要是换梓杉弟弟来,老姐们恐怕全部都要“出街瞓”(睡大街)。


要流量,就别想上价值了

实际上《一路繁花》的这群人,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充足的经验、卓越的表达能力,尤其几位姐姐,在观众心目中更是“有故事的资深女同学”。

还不如搞成《一屋子繁花》《种花吧》或者《繁花坞》,让老姐姐们按意愿选择独居或群居,偶尔串门聚餐,偶尔K歌搓麻,让我看看有质量有快乐的老年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让我听听庆奶说那8个男朋友的恋爱经历,听听向太说当年被家人卖去歌厅当舞女后如何绝处缝生……


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明明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故事,给观众更多的启示……但节目还是选择了“老年特种兵”的模式,预制了《花儿》同款爆款旅综流程。

哪怕这群老姐,都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但节目玩法的设计不考虑嘉宾的优势能力和性格、年龄特点,很多时候就是奔着制造摩擦和话题去的。


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的角度看,综艺节目通过强调矛盾冲突,制造“半失控”的现场,最大限度收割流量的玩法肯定是对的。

但《一路繁花》这样玩儿,让人觉得心里有种复杂的别扭,这么好的阵容,非要变着花样折腾她们的体力和情绪,考验她们的旅行抗压能力和修罗场反应能力吗?

节目组的选择类似一种“热搜预制菜”,从策划到“脚本”,都是预读下沉市场的流量趋势。真人秀不追求展现嘉宾的内心价值,而是“演”一些容易上热搜的小剧情。

单从市场角度看这也算合理,因为这么做有流量,有流量意味着有收益,但从“正常观众”的角度,当剧本过于明显的时候,看完觉得一嘴味精味,觉得刻意和不舒服。

更关键国内有些综艺还喜欢流量到手以后,在这种剧本的基础上煽情、上价值。

看预告,下一期节目刘晓庆会告诉大家迟到的原因,然后李小冉和倪萍落泪道歉了,上演“朋友就是在摩擦中靠近彼此”的戏码。


还有《再见爱人4》的收尾,居然还有“回门”环节,硬指着观众当这个娘家人,完全不问问我愿不愿意和杨子们一家。

这就属于又当又立了,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既然流量有了,就应该放过愿意思考的观众。

一手吃流量,一手上价值,前脚拿一套剧本搞猎奇惊悚的反转情节,后脚还要给观众讲道理,这怎么能忍呢?


综艺“恶人谷”正在榨干演员

前有《再见爱人》爆改《再见恶人》,后有《一路繁花》,我们或许应该重新审视综艺节目的定位和它对艺人的影响了。

许多艺人在上综艺以前,在内娱都称得上是“好演员”,自身的恶评和绯闻或多或少有,但在擅忘的内娱江湖都不算大事。当他们从综艺出来以后,“身败名裂”都是说轻了。


综艺沉迷玩恶人谷的游戏,在当时吃到了流量红利,给演员发酬劳也很大方,看起来是双赢的。但在另一个维度上,综艺这个“恶人谷”实际上在榨干演员的无形资产。

人们说邓超上了跑男以后不好好演戏了,这恐怕不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咱们如果往深了想想,上多了综艺以后,许多演员因为在剧情中“暴露本性”获得恶评,另一些则失去了与观众之间的某种“屏障”,他们再去演作品,观众就不信了。

邓超还只是演正剧的时候被观众调侃,觉得他会张口就来“we are 伐木累”,而周雨彤原本还是极有前途的90花,节目之后被骂得体无完肤。


我并不是说观众不能接触艺人的私生活,只是有时候消解辛苦构建起来的演艺形象以后,观众对艺人的感官是会变差的。艺人消费自己的个人信誉去博取流量,损失的是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与流量资源都难以度量,如何把握这个“消费自己”的尺度,会成为艺人的必修课。

《再见爱人4》,流量确实很高,麦琳都可以带货了,但是李行亮的演唱会谁还愿意看?


本来就是过气艺人,当着镜头演这么劣质的“冲突—和解”,现在你还能信他的音乐是真诚的,是好的吗?

同样的,《一路繁花》对李小冉肯定也不算是好事……节目再不收着点,她那种略带文艺的神经质美人形象,可能就不成立了。

倪萍和刘晓庆或许不太在乎一个节目对整体形象的影响,但长此以往,再厚的家底也会经不起挥霍,毕竟个人形象是所有艺人安身立命的东西。


E姐结语:

我其实觉得,艺人是需要立体化的个人IP的。演艺圈作品内外的良性互动,既能增加创作者本身的热度,很多时候也让观众对作品更加念念不忘。

综艺原本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舞台,让艺人打造立体形象、作品增加曝光度。《快乐大本营》20年长红,能否登上快本一度被认为是度量艺人咖位的标尺;岛上的《康熙来了》贡献了一批“康熙咖”,大陆观众单纯靠一档综艺,就认识了许多台湾艺人……这些例子都说明综艺本身可以建构形象、表达观点,而不是单纯地压榨和消解艺人形象。

可是,当综艺的整体设计越来越倾向于“压榨流量”,尤其是“真人秀”这样本应“真”字当头的综艺节目因为流量脚本变得没有“真人”只有“秀”,不仅观众会感觉到不适,艺人上综艺的隐形成本也在变得越来越大。

长此以往,综艺会变成一座声望的磨坊,爱惜羽毛的艺人会越来越远离综艺。当“上综艺”真的变成艺人的一种罪过,恐怕作品本身也会更加单薄。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愿意和繁花团哪位姐姐去旅行?

来评论区说说吧~

不演古偶,00花反而闪耀起来?

人生七十古来稀,正是庆奶恋爱时


-今天头条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吸氧的菜籽,思考的河马君

值日生:菜籽 美编:树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